截至今年10月末,据财务快报统计,苏州市属国企资产总额4757亿元,同比增长15%;营业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31%;利润总额44亿元,同比增长87%。市属国企主要财务指标连续10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增幅位居全省国资系统前列,国有资本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服务保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深化改革的持续发力。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盛红明说:“近年来,苏州市国资委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企业所需,紧盯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种瓶颈,定点爆破,精准施策,大力推动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市属国企发展质量和效益。”
突出主业
培育企业竞争新优势
企业发展,核心主业竞争力是关键。在市场竞争充分激烈的当下,如何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发展之路,成为苏州市属国企改革转型中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之后,市两办及时印发了市国资委起草的《近期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要点》(下简称“发展要点”)。“发展要点”中明确提出,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避免盲目扩张,减少投资风险,以集团为单位,主业控制在3个以内。2018年6月,市国资委核定并公布了市属国企主业,主业核定为3个的有5家,2个的有8家,1个的有3家。
苏州创元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集团纳入统计重点企业40家,包括2家上市公司和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截至目前,苏州创元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确定了制造业、金融业务投资、住宿和餐饮业为三大主业,通过并购、增资等方式集中力量发展主业,三大主业营业收入占比达87%,主业更加突出。
同时,“发展要点”中提出,大力实施国企资源整合,清理“僵尸企业”,推动退出低效无效投资和劣势企业。苏州创元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春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们对集团所属各级企业逐一摸排、分析梳理,确定了64家关闭歇业企业需要整合、销号,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把更多资源要素向企业主业集聚。”
通过深入推进企业强身健体、提质增效,今年市属国企清理“僵尸企业”5家,压缩四级及以下企业12家,退出低效无效投资和劣势企业6项(户)。
深化改革
增强企业发展新活力
与“发展要点”相配套,市国资委在国企分类、薪酬制度、投资监督管理、外部董事、专职监事等方面出台了多个有针对性的制度文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资监管和改革发展制度体系。
今年6月,市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市国资委起草的《苏州市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下简称“转变方案”)。“转变方案”明确提出要按照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改进监管方式,加快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转变方案”包括:取消5项监管事项,下放5项监管事项,授权5项监管事项,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进一步落实、自主决策权得到进一步提升。
“转变方案”也明确了改进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更多采用市场化、法治化、信息化监管模式,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入独立第三方强化监管,选聘财务、法律、审计、评估等领域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员,参与对市属国企实施专项检查和调查等工作,提高发现问题、防控风险、维护国有资本安全的能力。
市国资委在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外派董事,目前已实现市属国企外部董事全覆盖,其中有4家企业外部董事占多数。培育了一支更具市场化专业化的专职监事队伍,从最初成立时的4人已经扩充到9人。专职监事下沉到企业一线开展经营活动情况监督检查,有效维护了国有资本安全。
聚焦人才
厚植企业发展新动能
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市国资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断在人才工作上出新招。会同市委组织部搭建市属国企招才引智统一平台,定期开展市属国企中层岗位选聘工作,组织企业赴西安、成都、武汉、哈尔滨、沈阳等地高校开展“苏州日”招聘活动,分批赴北京、上海、南京、合肥等地“双一流”高校招聘应届硕士以上毕业生作为企业人才储备。
各市属国企结合实际创新人才工作,加快聚集一批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优秀年轻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高技能领军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苏州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树立“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和人才”理念,修订完善有关制度16项,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制度优势。两年来,通过民主推荐,共选拔任用中层领导干部17人;其中,35周岁以下7人,占比41.76%;大学以上学历14人,占比82.35%,满足了公司发展的需要。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制定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促进青年与企业共成长,企业与青年共发展,为轨道交通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近两年招收应届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共273名,通过成立青年学习社,开展“青轨沙龙”活动,实行“导师带徒”模式等,激发青年人才热情,引导广大青年在助推集团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
苏州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围绕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清正廉洁的人才队伍目标,截至目前,累计实施轮岗交流43人次,其中中层干部7人次,初步形成了人员“能上能下”的良性互动机制。(苏报记者 张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