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两次战役,功不可没,闻名全球。戴克戎院士,也是同样如此。为什么呢?
钟南山和戴尅戎,他俩都是院士,但又是表兄弟,号称院士之家。
多年前,在有人问到他与钟院士是否有血脉关系时,他也只是低语:“不错,钟南山是我的表弟。我们这个家族,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旧上海的浮虚繁华,颠沛流离,洗尽风尘,最终诞生了两个院士,9名医生……”
戴院士可是中国当今骨科界赫赫有名的领军人物,他在国际上首先发明将形状记忆合金作为内固定器械来治疗骨折,在国内最早开展人工关节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及其定制型人工关节、干细胞移植、3D打印技术的医学应用和肿瘤患者个体化半骨盆假体置换术等,不一而足,获得了不胜枚举的创新性成果。
我有幸拜识戴院士已经有30多年,因为他是我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老校长施杞教授的好朋友,戴院士和施教授均是骨科的老同行,他俩在上海滩可谓是家喻户晓,在全国学术界名气响当当。当年,施教授时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戴院士时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因此他俩在工作中有着很多的联系。
戴尅戎院士(中)、姜宏博士(右)合影留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上海6年,除了导师施教授之外,戴院士之于我,也是“非嫡系”的导师,除了耳濡,更有目染。他的查房,理论联系临床,分析透彻,刨根问底,犹如庖丁解牛一般,定可拿出精准的诊疗方案;他的讲课,知识渊博,生动形象,深吸眼球;他的手术更像是一尊艺术品,我有几次作为他的第一助手,除了得到学习提高之外,更有美的享受。
那时,戴院士经常在百忙中,应邀来我们上海中医药大学,指导我们中医骨科研究生的临床、研究、开题与答辩。他认真严谨,严格把关,实事求是,为学不作媚时语,更多的是指出不足,给出思路,破解难点,真让人瞬间醍醐灌顶。平时,他讲话妙语连珠,富有哲理,更乐于别人称他为戴医生,而不是叫他戴院长、戴院士或戴教授等。就连有些年纪轻轻的小医生,都当面叫他戴医生,似乎都已习以为常了。这在许多医院,简直难以想象。哪有医院的小医生敢直截了当把自己的主任叫做某某医生。而戴院士正是把“医生”这个称呼看得如此重要,他要彰显的就是一名医生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我记得,当时我的硕士生同学郝永强毕业后,立马以优异成绩考入戴院士的门下。自此,我也有更多机会见到戴院士,此外还可通过同学的“卧底”与口耳相传,打听信息,间接学到戴院士的一些宝贵临床经验及其观点学说。名师定出高徒,戴院士甘为人梯、立德树人,经他一手栽培,郝永强教授如今已是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关节肿瘤外科的著名专家,特别在转换医学及骨肿瘤领域,已经站在了国内同行的最前沿。我也多次邀请郝教授在我每年举办的国家级学术年会上作演讲,他那些高难度的骨肿瘤病例,那些触目惊心的术中图片,那些确保成功的治疗手段,令人惊奇,过目难忘,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由此可见,戴院士的学术生命之花不断地在他的学生弟子身上得到了绚丽的绽放。
犹记在20年前,年近七旬的戴院士曾先后两次受我邀请,从上海赶到苏州帮助我做人工关节手术。说实话,戴院士很难请到,于是有一次他竟连做了两台高难度的定制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这可是他的拿手好戏,因为他是该领域的发明者和开拓者。两台手术从下午三点多一直连到晚上八点才结束,但他连晚饭也没肯吃,就急匆匆赶回上海了,因为第二天一早在上海,还有几台手术要等着他去做。那一刻,我把他送上车的情景,他离去时的背影、倦容,至今仍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2012年,我临诊遇到1例左膝夏科氏关节病的患者,年龄72岁,步履蹒跚,卧床难行两个月,但既无明显外伤史又无明显疼痛。我当时看了病人的各种检查结果,如X光、CT以及MR片子,因为有骨质溶骨性破坏,首先考虑的是膝关节肿瘤,但证据好像又不充分,拟定为他做先做活检,再做铰链膝关节置换术,但做活检穿刺,我又担心感染或惊动肿瘤细胞,干脆直接手术一步到位,术中进行病理诊断。那晚我翻来覆去,总感觉到诊断还有疑问。有问题我经常找戴院士,或电话或手机,或直接去上海请教,这也是习以为常的事。于是,为这个患者,我专门赶到上海九院请教戴院士。那天下午与他约好的时间早已过了,我在他办公室外焦急地等待。直到晚饭前,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手术室,回到了办公室,顾不上喝一口水,就立马听我汇报病史病情。他仔细看完所有片子后,就斩钉截铁地说,这是罕见的夏科氏关节病,并为我分析为什么。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然后,我又请教他如何做手术,他很谦虚地笑道,他还没有这样的手术病例,但又补充说,香港玛利医院的曲广运教授有过4例这样的病例报道,并面授机宜教授我做手术的几个关键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他的高贵品格和人格魅力。仅此,就可以折服我们所有为医的医务工作者。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而戴院士是最讲认真的。精益求精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按照戴院士的手术设计和思路,我和我的团队成功完成这台手术,从而让寸步难行的病人重新站了起来,快走如初,生活恢复如常。这个故事到此,似乎还没有结束。无独有偶,没过两年,这个病人右膝又如出一辙,那天被用轮椅再次推到了我的门诊,我再次为他做了手术,又获得成功。要知道,双膝夏科氏关节病这种病例,由于病例有限,国内手术经验还很少,根据国外报道,做该手术有“三高”风险,即高失败率、高感染率和高松动率。而这一疑难病例,术后至今已经八年,情况良好。就这一手术成功的个案报告,后来我又撰文,被发表在美国的Pain Physician杂志。每当想到此,我情不自禁想到,这是戴院士给我精心指导的结果。同时,也再次想到那句名言:病人病例也是医生的老师。
还记得,那年中秋节教师节前夕,我给戴院士发短信:“敬祝戴老师教师节中秋节双节快乐,身体健康!也感谢您多年来对我的谆谆教导!学生姜宏敬上。”不一会儿他就回复我:“谢谢,你也是老师,也祝你教师节快乐健康!戴尅戎”。还有一年教师节,我照例祝他教师节快乐,他回复我说:“昔日师生,今日战友,他日我将成为观潮者,为你们的成就喝彩。”瞧,多么给力又多么诙谐。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毋庸置疑,戴老师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人师。
作为他的学生和粉丝,出于发自内心无限的敬仰,我曾写过多篇赞美戴老师的散文随笔。其中《我心中的老师》《感悟严谨》《又见戴老师的幽默》在2010年前后,先后发表在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栏目内,同时也收入到了我那本2013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杂话生书》文集。让我更高兴的是,《我心中的老师》也被收入到《戴尅戎院士论文集》,以作为他的学生们的感言之一,同时又被收入到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名医大家》一书。该书集中宣传了吴孟超、汤钊猷、陈灏珠、顾玉东、沈自尹、陈赛娟、张涤生、邱蔚六、戴尅戎、施杞、周良辅、裘沛然和颜德馨等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上海名医大家。而我写自己导师施教授的《于厚德处用心》一文,曾在《新民晚报》发表。无独有偶,《于厚德处用心》也被作为学生感言收入至那本《名医大家》中。多年来,我时常在各种场合,当面聆听戴院士、施教授的谆谆教诲,汲取两位大师的德养与医术,他们给我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是无限的。
戴尅戎院士为姜宏著作扉页题词。
在“战疫”的这个非常时期,今天我又联系到了戴院士,问候戴院士之外,亦请他代我向最美逆行者钟院士问好。戴院士随后回答我:“我俩基本上只有在院士会议上见面说上几句。以前他到上海开会时要来看看我父亲……他太忙了!”闻之,我肃然起敬,瞬间感受到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推动。难以望其项背,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对此,我要不断努力,砥砺前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动容之余,我也匆匆草拟一首,以抒情怀。
赞戴尅戎院士
居申东亚,
复兴中路下。
又到春光飞华夏,
万紫千红横跨。
戴天履地朝霞,
克艰攻险专家。
戎马医林转化,
甘于幕后谋划 。
注:
1、仿《清平乐》填词,又考虑藏头诗意味,故两者难以完全兼顾,甚至顾此失彼,有几处平仄没到位,显得有点离谱,敬请读者批评并原谅。
2、复兴路:戴院士府上在上海市复兴中路,那里环境优美,闹中取静,又靠近复兴公园。
3、戴天履地:成语,指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形容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比喻恩德深广,如天高地厚。
4、转化:转化,指转变;将事物A通过某种方法转变为事物B的手段。这里特指转化医学。戴院士现担任上海市创伤骨科与骨关节疾病临床医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上海交大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转化基地主任。如今,戴院士伏枥老骥的千里之志,正与时俱进,又华丽转身,全身投入到转化医学这一全新的医学学科。他独领转化医学风骚,走在了中国的最前沿。
5、幕后:指幕后英雄,甘为人梯,培养学生弟子。
(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姜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