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现实中,70%至80%的农产品走的仍然是“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市民餐桌”这一传统线下渠道,这个产销对接的主渠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助力农村复工复产,电商派上了大用场。农产品滞销了、难卖了,就找网络平台、电商来解决,这是近阶段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于是,网络直播“带货”火了,电商火了。远的不说,就拿苏州来说,涌现出了食行生鲜、布瑞克、“昆味到”和“菜玩家”等一批有代表性的电商,既促进了市场流通又帮助了农民增收,可谓风生水起。
破解农产品产销对接难,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肯定是个好办法、大方向。尽管如此,人们也应当看到,电商并不是“万能钥匙”,并不能“包打天下”。以京东为例,它的农产品电商开始时只是“农产品滞销帮助中心”,直到2018年9月才升级为“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心”。道理很简单,长期以来存在的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在反反复复的“多啦多啦少啦少啦”现象背后,有其深层次原因,粗略罗列如下:一是农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往往都是凭“经验”;二是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基本上属于“非标产品”,距离标准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农产品存在产品品类多、不易保存等特质,贮存要求高、物流配送成本比较高;四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农产品销售已形成固定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短时间里很难改变;五是农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经营者主要靠薄利多销,靠口碑效应对电商模式提出了挑战等。
相比外地,苏州农业缺乏规模优势,农产品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的特殊性,对产销对接提出更高要求,电商只能解决其中的部分问题,而不是所有问题。一方面,电商需要思考如何擦亮品牌,利用自身在销售及物流方面的优势,帮助各地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苏州农业部门应当进一步发力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让苏州地产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近年来苏州的优质农产品消费呈现了增长迅猛的态势,已经出现优质名牌农产品畅销,“大路货”农产品滞销的迹象,农业部门应当因势利导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满足农民增收的愿望。
总之,破解农产品产销对接难,必须“对症下药”,在痛点、难点、堵点上发力,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方面发力,更多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包括“线下开店,线上售卖”的新零售模式等,而不是哪个热门就往那里凑。毕竟,现实中,70%至80%的农产品走的仍然是“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市民餐桌”这一传统线下渠道,这个产销对接的主渠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苏报融媒评论员 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