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文广旅局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十百千”示范工程,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更均衡、更便捷、更高质量的文化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亲民“零距离”。
精准供给
为各类群体提供多样化服务
近日,记者走进新北区薛家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大厅,互动栏里的“本月活动计划”培训表排得满满当当:书法、交谊舞、乒乓球技巧、锡剧、模特、太极、广场舞、二胡……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倩笑着说:“以前家门口办事的地方,现在成了居民常来坐坐的‘文化客厅’,人气旺得很!”
截至目前,常州已基本形成覆盖市、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去年重点打造了2个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了5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建设。同时,在活动内容、服务延伸、品牌建设、机制创新、功能拓展、供需对接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按需供给。
新北区龙虎塘祥龙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探索特色团队培育,成立了青鸟志愿服务队、祥龙舞蹈队、小蝌蚪趣学堂、巧英工作坊、乐缘葫芦丝队、戏曲协会、桌球协会等多支特色团队;溧阳南渡镇胜笪村依托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了胜笪明慧读书台,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几十个孩子开办“四点半课堂”;天宁区茶山街道红梅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采用“社工+社会组织+义工”模式,引入深度视觉摄影工作室、安康通康养机构等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专业、规范的服务……
“从‘单向配送’转向‘按需配送’,从兜底式的基本服务,转变为面向不同群体、不同地域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了一条精准借给的道路。”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处科员刘勇说。
提升效能
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新空间
2020年6月,位于常州新地标——文化广场核心板块的常州图书馆新馆、常州美术馆对外开放。
作为常州档次最高、体量最大、设备最新的综合性美术场馆,常州美术馆的建筑风貌充满江南意蕴和现代气息,总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短短半年,“刘海粟艺术展”“南田杯花鸟画精品展”“中国故事——萧和人物画展”“晋陵风雅——常州画派精品展”“龙城纪盛——《康熙南巡图》文献研究展”等高层次展览相继被引进。
1200个阅览席位,可藏书100万册,设有亲子阅览区、常州著作馆、24小时自助书房“秋白书苑”、演艺中心、红色书房、学术交流大厅……去年6月28日,拥有116年历史积淀的常州图书馆以全新面貌开放,一跃成为市民热衷打卡的新晋城市网红。短短6个月,常图新馆已开展200多场活动,接待读者超76万人次,借还图书134万余册。
“新增的一批高品质、有内涵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以更先进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享受到了文化发展成果。”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处负责人唐海燕介绍,常州已建成公共图书馆7家、公共文化馆7家、公共博物馆27家,完成全市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600多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与市、辖市区两级图书馆通借通还。
共建共享
构建城乡一体的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是个系统工程。城乡居民的精神需求差异化,要兼顾多样诉求,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管理的单一模式,难免众口难调。
2018年起,市文广旅局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全新模式,谋划建设“秋白书苑”。2019年,由常州市图书馆、北港街道、书式生活三方联合建设的首家“秋白书苑”在常州北港街道茶花路建成开放,全年的图书流通率达到了450%。
常州图书馆副馆长陈萍介绍,“秋白书苑”首创探索“政府+社区+企业”三方合作共建新机制,由街道无偿提供经营场地,由市图书馆负责图书资源配送,由街道与社会力量共同装修、购置设备,后期运营管理及相关费用由社会力量承担,有效弥补了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保障了可持续发展。同时,与专业阅读机构、社会文化团体联手,组织开展读书沙龙、志愿宣讲、家庭讲座、亲子教育等活动,极大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
截至去年年底,常州围绕构建城乡一体、均等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相继建成了龙虎塘街道中心馆、遥观光大环境馆、湖塘镇中心馆、常州市文化广场馆、湟里西墅村馆、湖塘科技产业园馆、市行政中心馆、西夏墅梅林村馆、五星智造园馆共9家“秋白书苑”。这些“秋白书苑”把触角伸向广大基层社区、智造园、美丽乡村、科技产业园,让广大农村居民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享受到同等均质的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