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宏的办公桌上,有一盆养了好多年的绿萝。枝叶从桌面一直垂到地板上,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绿萝喜阴喜湿,好养活,“只要温度别太低,给点水就能爆盆”。这种顽强执拗的生存策略,也暗合了梁新宏自己的工作特点。
十年来,他从一个刚进入单位、惶恐蹒跚的检察新人,到如今早已对各项工作从容笃定、驾轻就熟。从办案子、写公文,到读博士、参加演讲比赛,对待各类内容迥异的工作,他一路学、一路干,用刻苦钻研、稳扎稳打的工作态度,坚守着从检初心。
面对不确定,“咬定青山不放松”
十年前,通过公务员招录进入园区检察院后,梁新宏便被分配在刑事检察办案一线。他至今仍记得刚入院时,面对一个个刑事案件时的惶恐不安和步履蹒跚。
那是他踏入工作岗位后初次经手的一起案件。在这起看似简单的故意伤害案中,针对右手轻伤原因,被害人黄某一口咬定系嫌疑人王某殴打所致,但对具体过程前后陈述多有矛盾,王某则始终否认。他通过反复研究监控录像、仔细分析比对证人证言等,认为在案证据无法认定伤情来源,遂对王某作出存疑不捕决定。
黄某对此极为不满,多次来院信访,有一次甚至把年仅两岁的孩子扔在检察院大楼前台,自己扬长而去。虽然备感压力,但梁新宏还是顶住压力,一方面一次次耐心倾听黄某诉求并进行释法说理,一方面就民事赔偿问题与王某充分沟通,最终黄某接受了处理结果,还来院对他表示了感谢。
这次案件的办理,让梁新宏认识到,公平正义并不抽象,而是鲜活在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中;它需要的绝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经验与智慧指导下的知行合一。
正当他沉浸在刑事司法的海洋里,逐渐对案件办理轻车熟路,准备实现少时立下的实现公平正义理想时,却因新人轮岗,被调到了当时的职务犯罪侦查部门。
初入职侦,面对既新鲜又陌生的业务,他只得从头学起。因为当时性格相对内向,又怕把握不准谈话的时机和节奏而坏事,起初面对通常是高学历、社会经历丰富的审讯对象时,他只能“沉默是金”。然而,要想干好职侦工作,绝不能一直“沉默以对”。为了学好这门“必修课”,他将经手的所有自侦案件的审讯笔录逐一拿出来研读、揣摩,主动要求跟着审讯能力强的领导同事一起,在旁用心观察、学习审讯技巧。就像海绵一样,他不断向前辈们学习线索摸排、银行查账和文书制作等自侦工作经验,逐步摸透了职侦工作的“脾气”。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参与主办了5起职务犯罪案件,获得了全市“优秀一案一总结”、反贪侦查理论研讨工作奖二等奖等一系列荣誉。
因为办案中善于思考、爱写文章,2014年5月,梁新宏又被调到办公室,从事综合文字工作。
然而,虽然此前他常爱结合检察业务写些调研或论文,但一直集中于办案的梁新宏对公文写作并不熟悉,甚至一开始非常畏惧。
“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好!”长期以来的这种自我期许和严格要求,让他开始不断学习积累。至今打开他的电脑,各种“领导讲话”“检情区情”“标题档”“常用文句”“他山之石”等学习材料仍存得满满当当。除了电子文档外,在他办公室的书柜里,还有一大堆“领导改稿”“报刊摘要”“制度文件”等各种分门别类的学习素材。正是这些堆积如山的资料,加上经常搜肠刮肚、掘至矿尽的“痛苦”历练,才使得梁新宏在本不熟悉的综合文字工作中,逐步站稳脚跟,并渐入佳境。
十年里,他放下又捡起了许多角色;面对多样角色身份带来的不确定,他始终以行动保持和涵养定力。十年来,他撰写的调研文章多次获评全国、全省性奖项,他本人也荣立三等功四次,获得了全省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全省检察机关新时代优秀检察干部提名奖、全市检察机关首批青年精英人才、园区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而这绿萝般随遇而安、顽强钻研的强大适应力,也提升了他职业上的宽度和广度,丰厚了人生的阅历与感悟。
集体荣誉感,激发“诗情凌碧霄”
在梁新宏的案头,摆满了近期要学习的书籍、材料,各种需要参加的活动、日程也塞满了他那一整个台历本。在这繁忙的办公桌旁,摆放着一座沉甸甸的冠军奖杯,仿佛在静静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这座奖杯来自于2014年10月的一场辩论赛。当时,苏州市纪委、监察局和苏州市市级机关工委联合举办了全市勤政廉政辩论赛,十个板块和市直机关分别选派一支队伍参赛。来院刚满三年的他,和园区检察院的其他小伙伴们被抽调参加比赛。
因为是全市层面的比赛,十个板块都非常重视,从各单位抽调精兵强将,他们是唯一一支全部队员来自一个单位的队伍。加之与其他队友相比,梁新宏的辩论经验相对不足,为了不辱使命、为院争光,他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连续加班加点,分析辩题、写稿改稿、模拟辩论,甚至与同事交流时都会不经意地脱口而出一句“对方辩友”,就这样“魔怔”般地坚持了整整三个月,最终在承办方的主场,与其他几位队友一道,将冠军和最佳辩手两座最高荣誉带回院里。
比赛后,他发了条朋友圈:“很多事情是在自己相信之后,才会存在。”入职不久的这场辩论赛也让他进一步相信,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就一定能够圆梦。
也正是在这种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感召下,当2018年接手办公室条线考核之后,在面临综合文稿多、信息人员少、基础底子薄等难题下,他带着部门的小年轻们想方设法,跑部门找线索、搭建工作机制、加强学习研究、提升稿件质量,最终克服种种困难,当年底就有了提升,2019、2020年更是连续两年进入全市检察机关第一方阵并获得信息工作先进集体,不久前该院还被省检察院确定为信息直报点。
近年来,他先后起草了500余篇各类综合文稿和检察信息,被省级以上各类平台录用30余篇次,其中1篇信息获评全国检察机关优秀信息。因为工作出色,2016年—2017年间,他还两次被借调至苏州市检察院学习锻炼,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
成绩攀升曲线的背后,有他自己每年150天以上的加班忙碌,有这些年面对急难任务时近30天睡在单位的难忘经历,还有时常腰肌劳损、急性肠炎发出的身体抗议。
而提起这些辛苦,他总是说,当自己的努力最终换回了单位的荣誉,自己的付出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一切都是值得的。
求知欲赋能,才能“苟日新日日新”
工作中的大量输出,需要更大量的输入来支撑,尤其是从事综合文字工作。为了更好提升自己,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他还主要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了武汉大学的法学博士,为自己持续赋能。
读博不易,工作期间读博尤其不易。为了克服工学矛盾,他几乎没有休闲时间。每天早起一个小时,翻看专业论文和著作;中午饭后走路的时候,听一听讲座或网课,回来再读半小时书;晚上待娃睡后,再坐下来看一看书、写一写文章,并做好各种笔记……这几乎就是他的生活常态。
时至今日,他使用有道云笔记已经7年多,记录的各类笔记接近8000条,光“文摘”“句摘”“阅读笔记”“随笔”等等这样的文件夹,就有10多个。
这种持续性的学习输入,给他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此前在接触扫黑除恶工作中,他无意间发现“套路贷”恶势力犯罪黑手频频伸向在校学生,联想到此前看到过的一篇论文,就萌生了撰写情况反映、堵住治理漏洞的想法。通过跑业务部门、跟踪案件办理、采访相关部门,最终形成的信息得到了辖区两位主要领导的批示,并推动开展了专项排查和治理。
这只是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他先后参与省级以上调研课题5项,主编并出版著作1本、在省级以上期刊杂志发文11篇、各类调研获奖10余次。
除了通过学习让各种知识“走进来”,他还经常“走出去”交流,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近两年来,他先后赴内蒙古、四川、浙江等地检察机关授课交流,在互相切磋交流中,自身也很好提升了自己的眼界和综合能力。
“用尽全力未必就能把工作做到极致,很多时候也只是勉强及格;但如果不全力一搏,可能连及格线都达不到。”说这话的时候,他如同桌台上那盆枝叶繁茂的绿萝一样,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