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磊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大大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之下,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让世界更好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显得越来越必要。从实际来看,它不仅有利于提升国家宏观层面的国际交往水平,也有市场层面乃至公民个人层面的切实利好。比如,能够减少企业“走出去”时的沟通和信任成本,中国公民在外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尊重,因此提振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势在必行。
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 ,让世界听清中国声音,有许多故事值得讲,比如中国的抗疫故事。图为5月26日,在广州荔湾体育馆核酸检测点,市民进行核酸检测采样。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从“泛化”走向“窄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愈加趋向分众化、专业化,在国际传播中,更应找准受众群体,分析其习惯特点,准确把握受众需求。我们应根据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以及习惯等因素,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和方案,并且将过去那种大而统的“泛”传播方式转变为分门别类的“窄”传播,注重满足国际受众的信息需求,提高对外传播的针对性,从而有效影响西方公众意见。
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由政治“硬”灌输向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柔性输出。文化传播的方式,可以使受众更容易接纳和认同。我们要做到客观、全面、真实,要充分利用古今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强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展示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这4个大国形象,并在客观报道中传达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和价值理念,让受众更全面地认识中国。
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打造“金话筒”,引领世界话语体系。新媒体的出现,使我们有能力纠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读与偏见,争取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在更大的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应更积极主动地设置国际新闻议题,及时、公开报道国际新闻事件,追踪国际受众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从而把握国际话语权。要想真正传播好新时代中国声音,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国际“金话筒”,以强有力的声音表明中国观点、中国主张。我们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同时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媒体、企业、新闻院校各方力量,共同构建国际传播的大格局。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是一篇大文章,如何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 ,让世界听清中国声音,必须尊重传播规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无疑为相关工作亮明了原则。中国发生的故事有许多值得讲,中国的抗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脱贫攻坚气壮山河、乡村振兴干劲正足,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能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