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廊道,方形立柱,房前假山嶙峋,草木扶疏,这是苏州滚绣坊青石弄5号的庭院景致,也是苏州杂志社所在地,创刊于1988年的《苏州杂志》在这里走过30余年光景,它书写的江南图景、苏州故事也陪伴着一代代读者走过时代变迁,承载着人们对于“文化苏州”的乡愁和“江南诗学”的想象。今天(6月27日)下午,“三十年,一本杂志与一座城——《苏州杂志》读者见面会”在诚品书店举行。
活动邀请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名誉主席、《苏州杂志》名誉主编范小青,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叶兆言来到见面会现场。他们与广大观众与读者共同回顾了杂志三十余年来的重要发展节点、精彩篇章和故事,探讨并总结《苏州杂志》办刊三十多年来,对于地域文化传承弘扬以及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做出的贡献。
挖掘有温度的苏州印记
《苏州杂志》创刊于1988年底,至今共出刊196期,创刊三十余年来,始终坚持“当代意识、地方特色、文化风貌”的办刊方针,凸显其文化公益性,记录了伟大时代在苏州奏响的激情旋律,发掘了充满温度的民间记忆,捕捉了来自历史深处的文化印记,呈现出苏州作为传统与现代“双面绣”的城市表情。
“《苏州杂志》这么多年来,已经不仅是本杂志,它逐渐成为读者心中的苏州记忆和乡愁,是有温度的苏州印记。”苏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苏州杂志》主编涂海燕说,它也是一座城市的记忆,30年,它一直记录着苏州文化的变迁以及不同人对苏州的看法,记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内容,表现最真实的生活。
而在今天的活动现场,不少忠实读者前来,分享了自己与《苏州杂志》的点滴情愫。“我是一名新苏州人,在苏州待了很多年,也是《苏州杂志》的忠实读者,它刊出了196期杂志,我购买了150余期,我也通过这本杂志了解苏州最终爱上苏州。”一位读者在分享会上说。另一位95后读者认为,作为一名新苏州人,《苏州杂志》是了解苏州文化,融入苏式生活的最佳刊物,他自己也深受其益。互动环节中,读者们兴致勃勃深入交流参与互动,他们沉浸其中,相互激励,希望能够共同延续江南文脉,传承苏州故事。
代代相承书写时代“脉搏”
每一期《苏州杂志》的封面上,都有“当代意识、地方特色、文化风貌”这12字,30余年来,《苏州杂志》始终秉持着12字办刊方针,从未放低标准。
1988年末,苏州要创办一份杂志,那时市里找到陆文夫,请求他出任主编,他有些举棋不定,领导说,“你德高望重,资格能力非你莫属,再说苏州人待你不薄,现在苏州要你做点事情了。”之后陆文夫曾说,便是那句“苏州人待你不薄”打动了他。在他的努力下,便有了《苏州杂志》,第一期刊登了叶圣陶父子的文章,还刊登了范小青的小说《身份》。
后来,范小青接任主编一职,为纪念传承陆文夫办刊宗旨和理念,在他去世后,《苏州杂志》各栏目的名称均改成陆文夫作品的名称,譬如“人与城”“小巷深处”“美食家”等。“我2005年接任主编,2008年因工作调动去了南京,由陶文瑜继续接任主编一职,再到今天小海接任主编,面临着时代的变化,《苏州杂志》该如何在新时代写好当下读者喜闻乐见的文章,如何更好地书写苏州文化,一直是我们作为编者在思考的命题。”范小青表示。
常办常新守望江南“乡愁”
“苏州是一本写不尽的大书,《苏州杂志》也是一本守望着江南乡愁的刊物。”涂海燕表示,这也是展示江南文化的重要阵地,是苏式生活和苏州人精神生活的引领者。
“一直以来,《苏州杂志》都主动承担着打造江南文化品牌这一使命,通过对苏州人民生活的描写记录,全面展示了苏州30年文化的演变与繁荣。”涂海燕说,今年《苏州杂志》还特意设立“江南文化·名家笔谈”专题,邀请具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文艺界、新闻界名家大咖针对“江南文化”品牌建设、推动苏州率先建成文化强市献言献策。同时,杂志还积极策划了“大运河文化”“百年老字号”“江南小剧场”等专题组稿。
此外,为庆祝“建党百年”,《苏州杂志》开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稿”栏目,发表万字报告文学《呼吸英雄》(2021年第3期);同时,杂志社与市作协合作开展“建党100周年重大现实题材·常熟行”采风、“百年辉煌”主题征文及“优秀党员风采主题创作采访”等活动,优秀成果将陆续刊发。
作为《苏州杂志》的最早作者之一,薛亦然也陪伴着杂志走过30余年风雨,他认为,“一个地方刊物,办了30年,常办常新,非常不容易。”他说,杂志的内容跟随时代不断变化,对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读者的口味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而为了进一步丰富《苏州杂志》的内容,杂志也将继续拓展作家队伍,邀请一些业界专家撰稿,比如书法、音乐、评弹、昆曲名家等,还有很多外地以及全球关心苏州文化、江南文化的作者,以展示苏州最新风貌。
据悉,《苏州杂志》曾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省‘双十佳’期刊”等荣誉。(苏报融媒记者 罗雯/文 倪黎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