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14日,袁家浜一组本地人口43户、外地人口21户,袁埂上二组本地人口30户……”这段路南村老村支书袁泉妹21年前在工作日志上写下的文字,记录了她参加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时一天的“收获”。她一直坚持写工作日志,不但标记了自己的每一段人生轨迹,也记录下从路南村到路南社区15年来的变迁过程。
微型博物馆开进社区
家住姑苏区白洋湾街道路南社区的袁泉妹带着近百件旧物来到社区,交给社区“微型博物馆”筹备小组工作人员。工作日志只是其中一部分,各种旧物铺满了整张桌子。
路南社区正在着手打造一间开在社区里的“微型博物馆”。作为白洋湾街道“撤村建居”的典型,从村到社区,路南15年的变迁历程也是城市化建设的缩影,为留住这份珍贵“记忆”,社区向“老村民”们征集老照片、旧手稿等老物件。
打造“微型博物馆”并不容易,受到面积和空间场地限制,主题和布局方案也反复琢磨。最终定在路南社区居委会二楼,将两个闲置空间合并改造出一个开放式的80平方米展览馆。从平面图上看,合并空间呈巨型“喇叭”状,方案经多次推翻再造后,“吹响时代号角”的博物馆主题就敲定了。
馆内将根据不同时期划分各个阶段布展陈列为展示区域,重现路南村到路南社区的演变过程。“通过收集的旧物,展示、串联出路南的发展轨迹,以小见大,反映出城市化建设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党员葛晨曦说。
旧物重现“撤村建居”的印记
衣角磨损得很厉害的格纹衬衫、已经模糊到看不清字迹的钢笔手稿、泛黄的证书和书籍……袁泉妹送来了自己保存多年的各种会议资料、文件档案、工作日志、证书等。“我到路南村的时候还是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如今孙子都有两个了。虽然搬过几次家,但这些旧物我一直保存着,没落下一件,我知道总有一天这些珍贵‘记忆’会被再次打开,如今终于派上用场,我很高兴。”袁泉妹感慨道。
“这是路南村党委换届选举的备案材料;这是路南社区成立揭牌仪式的照片;那是路南村制订的第一份党员先进基本要求文件;那是党员们获得的荣誉证书……” 每一件旧物,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其中一件衣角已经脱线的格纹衬衣格外醒目,“这是路南村最后一任书记张水才的标志性装备。”袁泉妹回忆,村民们当年只要远远看见这件外套,就知道是张书记上门走访来了,早早地候在门外。
大小不一,厚厚一沓的笔记本,囊括了袁泉妹近三十年来的每日工作内容。因时间久远,早年笔记本中的有些字迹已经难以辨认。“从前我要为村民排忧解难,一天到晚在村子里奔波、穿梭,现在我在社区跑东跑西看,社区里的服务太先进、太便捷、太智能啦。从来没想过路南村有一天会变成现在的样子。村民变身市民,享受各种便利,大家生活得越来越充实和幸福,我是由衷感到自豪的。”袁泉妹说。
“留白”展望未来新的期待
据路南社区党委书记王蕾介绍,“微型博物馆”将于年底竣工。在袁泉妹的帮助下,已经搜集到了近一百件老物件,之后,社区还将继续通过线上渠道,向居民征集更多反映路南村、路南党委变迁的旧物,长期在“微型博物馆”内展示。“希望借此定格一座江南村庄的回忆,让辖区居民通过参观加深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共同助力美好社区的建设,也让更多观展观众了解,城市发展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提升。”
除了对“昨天,今天”的回首和总结,“微型博物馆”内还将设有一片“留白”区域,延续今年建党100周年的主题,为更多党史发展新内容留下记录空间。
路南社区将每月9日设为社区固定“红色档案日”,赋予了“留白”区域更多“红色”意义。今年的6月9日,辖区党员们开展了第一次“档案话百年”活动,五十多位党员齐聚一堂,带来各自保存下来的党支部成立档案、党员活动档案、党员先进事例档案等“红色档案”,一起来深情地诉说档案背后的动人故事,让年轻一辈深入了解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
老党员周泉根回忆当年部队生活,感慨万分,“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刚毅坚韧的精神是当代年轻党员应有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接受党史学习教育,做好党和人民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年轻人当下的首要任务。”
“这片留白区域也象征着路南社区‘明天’的发展新规划,在一批又一批年轻党员的接力下,路南社区会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出‘路南红心’的党建品牌力量,畅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基层治理工作注入新鲜活力。我有信心,这片‘留白’将源源不断地扩充、延伸内涵,为白洋湾地方发展跑出新赛道,贡献新力量。”王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