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巧工,巷里行当,苏州浒墅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应运着日常生活而生,并兼有浓浓的文化底蕴。两千多年的历史,聪明、智慧的先人也留下了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储存、传承、发扬,便是每一代浒墅关人隽永的使命。
当非遗遇上文创,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其实,印象中古旧的非遗可以很年轻,也可以很好玩又新潮。浒墅关推出微型二胡、红木微雕三里亭“非遗”文创,让传承千百年的浒墅关文化遗产逐渐“活起来”“火起来”。
“文创版”家彭二胡
一把二胡,一手按弦,一手运弓,优美的曲调从指缝间流淌而出,琴弦被注入浒墅关匠人的心血,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二胡的构造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经过锯木、刨形、画线、钻孔、拼装、上弦、涂漆、调音等120道工序,每个步骤都要非常精细。”苏州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家丁家彭说道。
一把二胡三代人坚守,40年传承。从13岁跟随父亲学习制作了人生中第一把二胡,二胡就在丁家彭心中扎下了根。为了做好琴,他研究自然现象、钻研物理学,分析各种材料物理性质的变化,与声音变化的联系。
家彭二胡具有亮而不噪、柔而不虚的优美音色,响而不空的音量,均匀细密纹路顺畅的木质及细腻的工艺,整体造型美观大方,力求把每一把二胡都制作成精良完美的作品。由他手工制作的二胡广受演奏家和二胡爱好者的青睐,还出口到新加坡、日本等国。
作为民乐发展传承至今,二胡为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延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一把把二胡也凝结着一代代二胡“守艺人”的心血。如今,家彭二胡又以一种新的趋势绽放。
“文创版”二胡分为黑檀木、紫檀木两种,所有工序完全按照正常版二胡制作。琴轴、蟒皮、琴筒、音窗……无一不体现浒墅关工匠精神。
“做手工二胡实在不易,这件事的性格完全不像这个时代的时髦和便捷。 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得非常严格,大部分的工序做完后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做下一道工序。”
红木微雕“三里亭”
“微雕”市级文保建筑,一砖一瓦,皆为精粹;中式榫卯拼接美学,一接一合,皆为技艺。上百个零件、50道工序,最小零件宽度只有2毫米。从测绘、制图,到开坯料、出精料,如有毫厘之差,便要重新来过。
浒墅关热爱手工的“巧匠”,用全榫卯结构制作“微雕版”三里亭,一榫一卯相互驳接,不用一根钉子一片铁,一间路亭就能拔地而起。
他就是苏州高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微缩古建模型制作技艺制作的手艺人吴连男。作为底蕴深厚的微缩古建、精益求精的匠人,吴连男对这门技艺用情极深,而对于浒墅关这个地方,他同样满怀热情,大运河、龙华寺……这些老镇古往今来留存下的标签也成为他作品的灵感来源。
三里亭位于浒墅关运河西侧,为明清时期行人纤夫歇脚之用,是苏州运河沿线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古构筑物之一。
别看此次文创“红木微雕版”三里亭样子不大,团队耗费3个月时间不断打磨推敲,最后才敲定1:100的比例,还原这座屹立大运河畔千百年的路亭。与三里亭一模一样的单檐歇山式构造,亭有四根石柱,平面呈方形,四面皆有踏步。亭东临运河面上刻有“三里亭”匾额。左右柱上亦有微雕,刻有“桥垂柳荫,名继苏公”、“亭爱棠甘,人心召伯”楹联,细致入微,让数百年路亭,浮现于掌见。
而积木版运河帆船,也可亲手实践到榫卯结构的搭建手法,通过自己的双手,既体会榫卯技艺的博大精深,又能在掌间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接下来,吴连男工作室还将推出“微雕版”浒墅关古建筑、浒墅关桥等系列文创产品。
再提“非遗”,很多人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的定义上,殊不知“浒墅关非遗”文创产品已渗透到大家的生活里,并在那些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中汇聚人们对文化更深层次的认同,带给人们十足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