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盈盈
近日,资本市场持续动荡,基金股市频繁跌上热搜,动辄二十几点的浮亏让投资者心碎。一位苏州“基民”就诉苦道:打开软件看了眼收益,一口老血直接喷出,再也不敢面对那满屏的绿。“屋漏偏逢连夜雨”,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潮涌现,中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下调,让投资者感觉迷茫:今年,现金拿去投资也不是,放在手里也不是,到底如何是好?
亏麻了 基金股票银行理财皆沦陷
对于投资,90后市民王小姐直言自己“亏麻了”,她已经卸载了相关App,图个眼不见为净。“实在太离谱了,以前基金亏10个点勉强还能接受,谁曾想现在亏30个点成了寻常事。我身边朋友情况也都差不多,其中有一位甚至亏掉了一辆豪华轿车的钱。”她吐槽道,这两年,只要不碰基金股票就能跑赢绝大多数人了。同样让王小姐大跌眼镜的还有向来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去年十二月,我在苏州某银行购买了一款‘固收+’理财产品,收益虽然不高但一直有得赚,现在倒好,全部收益亏了个一干二净。”王小姐坦言,投资亏损已经成了她每天最大的开销。
今年是资管新规落地元年,银行理财全面打破刚性兑付条件,标志着保本保息成为过去式。第一季度,挑战就来了,市场动荡让银行理财也出现大幅回撤,甚至涌现破净值潮,让人们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进一步下降。苏州某银行理财经理张鑫告诉记者,近段时间来,本地客户对银行理财的青睐度确实有所下降,但是影响力较为有限,主要表现在产品选择偏好上出现转变,7天、30天等短期产品更受欢迎,另外存单指数基金、债券基金等固收类产品炒得火热。“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用户更喜欢寻求流动性较高、信用风险低的产品,对高收益的追逐度有所下降。”张鑫表示,这种变化在年轻投资者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掏空了 中长期存款利率再下调
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以银行存款为代表的保本保息产品无疑“更香”。不过,5月9日,央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2 年第一季度)提到,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国有银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均已于4 月下旬下调了其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部分地方法人机构也相应作出下调。记者致电苏州多家银行网点获悉,目前国有银行20万起3年期的大额存单最高利率多为3.25%,普遍没有额度;而商业银行20万起3年期大额存单的最高利率多有不同,有3.4%、3.55%等。同比上月普遍下降了0.1%。即便如此,依然抵挡不住人们买买买的热情,“最近,大额存单额度一出来基本上就被抢光了,中老年群体是主要受众。”不少网点工作人员达成了共识。
存款利率不断下行是大势所趋,因此能够锁定利率的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近年来也成了“香饽饽”。张鑫解释,这两种产品属于收益型保险,也是储蓄型保险,其利率直接写进合同之中,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长期复利会产生稳定增长的收益。“其实,这两种产品热度一直很高,最近资本市场表现不佳,所以客户对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险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张鑫说道。同时,记者从几家头部保险公司处获悉,这两年,收益型保险的受欢迎度越来越高,产品的门槛也逐步降低。“收益型保险的热度和当下的经济趋势有一定的关系,我刚成交了个客户,就是被股市伤透了心,转而投向了年金险的怀抱。”保险从业人员邢先生说道。
怎么办 保持理性,做好资产配置是核心
保本保息产品并不能让投资者把心彻底放进肚子里。记者了解到,最近,部分银行的贷款余额同比出现了增长。业内人士分析,因为投资者普遍觉得,目前的投资途径很难跑得过贷款利率,所以出现了一批提前还贷潮。市民小姜就告诉记者,她正在和丈夫商量,想提前还掉一些房贷,不然辛苦攒下的钱要不亏损要不贬值了,不如早点还给银行还能省点利息。当下,资本市场走向已经超出了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令他们感觉到无助又迷茫:购买权益类产品的风险太大,捏在手里又无法抵御通胀,手里的现金到底该流向何方?
“面对市场的大幅下跌、反复磨底,投资者应该保持理性,不要过分恐慌,捏紧资产配置核心逻辑,最终一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张鑫表示,投资就是一场博弈,涨跌必然贯穿其中,当然也会出现大跌大涨的情况,通过“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把篮子放在同一个货架上”的组合思路,能够有效减少投资波动,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跌得越是厉害,健康资产配置的优势就越能凸显,所以一定要重视组合的力量。”张鑫建议,资产配置也要根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当下,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可以维持保本产品的投入,筑牢底层风险防线;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如果现阶段对未来形势充满信心,可以适当布局定投,以稳健的姿态扛过这轮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