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奉 超 顾善闻
稳住就是胜利。
这是去年,很多地方在做年终总结时会提到的一句话。
2021年,苏州预计全年GDP2.2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迈上4万亿元,完成进出口3800亿美元,增长18%。
很显然,苏州的这个“稳住”,相当强悍。新的一年怎么干?灵魂之问随之而来。
1月5日,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召开。创新年年提,但清晰定义创新集群,并将其上升至全局、战略的高度,这在苏州是第一次。
经济总量拾级而上,工业底盘首破4万亿,号称“国内最完备工业体系”又经历了一年锤“链”……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年伊始,苏州锚定“创新”,外界并不感到新奇——这本就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事。人们更感兴趣的是,“创新集群是什么”“苏州要怎么干”。
以“长”拉“短” “创新集聚”带动产业深度转型
说到创新集群,人们第一时间会联想到另外一个词——产业集群。
1990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用“产业集群”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分析。波特考察了10个工业化国家后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30多年后的今天,苏州的先进材料、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三大产业规模均已达到万亿级,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则接近3000亿元。毫无疑问,产业集群,既是苏州工业制造业发展的成果,也是苏州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助推器。
2001年入世后,苏州全力打造规模巨大的产业集群。通过扩大出口拉动经济增长,2010年左右,苏州开始重视产业升级,知识集群的概念开始萌芽。如今,站在数字经济的风口,创新集群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呼之欲出。
三个时间点,一条发展轴。
观察苏州的制造业进程和实践,不难发现,当产业集群经过迭代升级之后,技术优势将脱颖而出并形成主导。
苏州的创新集群发展大会,传递给外界一个强烈信号:从现在开始,苏州要抓的不再只是产业集群,而是更高形态的创新集群;苏州制造不再只是关注生产环节、生产企业及其有形产品,而会更大力地构建“创新大生态”—一个涵盖创新资源、创新要素以及知识创新成果的集合。
从硬到软,从有形到无形,从物理集合到功能共享互联。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以“长”拉“短”,长短互“涨”,依靠制造业发展强势和优势,让更多更优质创新资源在此集聚,通过在线新经济的“创新集聚”功能,带动制造业深度转型。
苏州新年第一会,“新”有所向、“心”意在此。
由“全”转“优” 产业“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
面向优势产业,如何形成特定领域与区域的创新能力集中?持续创新的支点和空间在哪里?产业创新创造的发展载体有什么?苏州以“创新集群”为落点,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发展逻辑和思路,又会打开怎样的发展空间?
大,未必强。“苏大”如何变身“苏大强”?制造业的苏州之问,也牵连着苏州的产业发展之痛。
苏州工业规模突破了4万亿,和深圳大体相当,但是在工业增加值上还有差距,而且苏州还有一定比例的低端粗放产业,发展空间资源的约束也越来越紧。
时间不等人。与创意共舞的数字经济不仅是新赛道,更是主赛道,能否赢得先机,决定着城市未来的整体竞争力。
那么,苏州数字经济的基础和现实需求是什么?苏州制造,核心动力又是什么?新苏州制造,即工业制造的转型。这里其实是一对共生关系:一方面,规模化制造为数字经济打开了产业空间;另一方面,由“全”转“优”的产业空间又因为数字经济而开得更大。
创新集群,最直接也最迫切的一个目标,就是解决苏州制造业的“大而不强”。通过集群,可以加速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相融关系更具体,把长板拉得更长、规模做得更大,真正实现产业“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
目前,苏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8%。放眼全国,深圳是30.5%,杭州是26.6%。即使是苏州的优势产业,如生物医药,相比上海张江和北京中关村,就缺乏智慧医疗和医疗大数据等企业,数字医疗的短板比较明显。此外,苏州缺乏像阿里、腾讯、百度这样的头部平台,也缺少喜马拉雅、小红书、运满满、拼多多这样的新型知名平台,在线新经济发展势头不足。
在新一轮数字经济的“阵地战”中,建设创新集群,还将拓展苏州发展的战略纵深——依托制造业优势,大力培育在线新经济,而借助在线新经济聚合创新资源,实现数字经济“蝶变”催生创新集群“聚变”。
打造“新示范” 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以创新集群为起点实现价值创造,美国北卡罗兰纳州研究三角园(RTP)一直被引为经典案例。政府、大学、企业家合力推动,以北卡大学、北卡州立大学、杜克大学为研究依托,资源互通、成果互享,三角园已发展为与硅谷、得克萨斯研究园齐名的美国三大科研中心之一。
其实,“三角园”只是“创新集群”生成路径中的一种,即围绕创新链布局赋能产业链,是零产业基础的创造性生成。另外一种,则是以现有的产业集群为基础,通过制造环节的转移和研发环节的沉淀,逐步转向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主要活动的创新集群。苏州,就是活例。
在此次发展大会上,苏州发布了全市“创新集群”发展指导意见、产业创新能力白皮书和智改数转“2022年行动计划”。
数据显示,2021年,苏州全市支持“智改数转”财政资金累计超过20亿元,完成项目10634个,累计创建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11个,实现各县级市(区)全覆盖。
2022年,这一目标进一步细化:“智改数转”项目5000个以上,覆盖规上企业3500家。
面向“创新集群”,苏州还设立了总规模预超2000亿元的专项发展基金。
通过产业集聚、知识外溢和集体行动,把创新链的创新资源不断植入产业当中,或者把企业里的创新资源拿出来共享,寻求更多的产业合作机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优势具有可持续性。
正因为看重这一可持续优势,苏州指向明确——未来,不但要推动现有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还要高水平建设新的创新集群,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迈进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机遇转瞬即逝,转型瓶颈唯“新”不破。
以集群的形态布局,带动更高效的创新;以数字的手段赋能,争取更主动的创新。如此,高质量发展才能行稳致远,苏州之路才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