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严松
本报通讯员陈佳瑶
腊月廿三开始掸檐尘、廿四祭灶神、大年夜贴春联……随着虎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在姑苏区双塔街道大公园社区,一群老苏州开始“复刻”不一样的年味,他们在古书典籍里寻找苏州古人的春节习俗,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复古春节Style(风格)”。
熬煮口数粥布置年饭
美食里藏着过年讲究
腊月廿五,用红豆掺米熬粥,无论大人小孩,还是猫狗都要食用,如有外出不在家的人,就把粥储存起来,等他们回家吃,这粥叫作口数粥。“传说,吃口数粥可以避开瘟疫之气。”钱桂珍是大公园社区的老居民,喜欢研究历史的她,在古诗词里找出了不少老习俗。昨天,在大公园社区,钱桂珍端来满满一锅口数粥,邀请大家分享。她告诉记者,在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古诗《口数粥行》中有记载:“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可见苏州很早就有了这个习俗。
除了口数粥,一碗热气腾腾的年饭也必不可少。“把煮好的米饭装在新的竹箩里,放上苏州特有的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子和糕点,并插上松、柏的枝条,陈列在中堂,春节时蒸着吃,取有余粮的意思,名叫‘年饭’。”钱桂珍给大家普及说,也可以预先淘好可供几天吃的米,供在案头,这样的米叫作“万年粮米”。居民王方英表示,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也不会担心来年家中粮食问题,春节吃的东西也是种类繁多,但是苏州人的除夕夜少不了一碗特有的年饭,年饭中的荸荠更是寓意着全家人“必齐”,是对新年的一种期许,一种念想。
摆上压岁盘屋檐插柏枝
小物件承载春节仪式感
《清嘉录》中记载,春节期间大人小孩相互赠送的糕点、水果、钱物,叫作“压岁盘”。“长辈把红绳串起的百枚铜钱送给小孩子,叫作‘压岁钱’。在枕边放橘子、荔枝等水果,叫作‘压岁果子’,年初一醒来吃了,讨个好彩头,寓意新年吉利。”居民陈留女这几天翻遍了古文典籍,在汪乾若咏橘荔诸诗自序中找到这样一句话:“吴兴风俗,除夕置果枕畔,为新年休征。”昨天,陈留女按照书中的描述,准备了压岁盘,得到了其他居民的点赞。她告诉记者,记忆中,苏州人的除夕夜少不了压岁盘,压岁的原意在压祟,驱避邪恶,“压岁果子有橘子、荔枝等,取谐音‘吉利’,寄托了美好的祝福。”
除了对孩子充满期许,春节期间,也少不了对长辈的祝福。“过年期间,插冬青、柏枝、芝麻萁于檐端,名曰‘节节高’。”昨天,居民陈寿恺拿着柏枝插在甫园的屋檐上,体验一番老苏州特有的春节习俗,“冬青象征着五谷丰稔,柏枝象征着健康长寿,芝麻秆意味着多子多孙,步步高升,家族兴旺。”
剪柏子花串黄豆
小手工寄托来年美好寓意
年宵花是春节期间的氛围“担当”,古时亦如此。昨天,居民邱亚萍用彩色绒布,按照古诗词里的描述,剪制“老虎花”。她告诉记者,在古时的除夕夜,卖像生花(人造花)的铺子把柏树叶子染成铜绿色,将彩色的绒布剪成老虎的形状,扎成花朵,叫作“老虎花”,有些还在“老虎花”旁边连缀小老虎,称为“子孙老虎”,“还有把彩色绒布做成寿星、和合神、招财进宝等样子,多取吉祥的名字,扎成花,叫作‘柏子花’。女孩子买来相互馈赠,供小孩子们打扮。”
《清嘉录》中提到,把黄豆撒到帷帐顶上,或者用红绿线串三粒黄豆,挂在帷帐中间,可预防小孩子生病。“一串黄豆,平常人家最普通的食材,寄托了我们新的一年期望孩子们无病无灾,健康成长。”居民华筱萍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