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静
近期持续高温,对市民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峻“烤”验,我市多家医院接诊的心梗患者数量明显上升,其中不乏因贪凉不当而引发疾病的年轻身影。为此,我市急诊科专家紧急提醒,在高温天气中,不恰当的降温行为正悄然威胁着心血管健康,成为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年轻群体尤须提高警惕。那么,市民应如何科学防暑、有效守护心脏健康呢?针对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我市相关领域的专家。
贪凉险成“隐形杀手”
近期,我市多家医院接诊了不少心梗患者,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年轻群体也未能幸免。前不久,90后年轻小伙张先生在结束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后,因满身大汗急于降温,短时间内连续饮用了两瓶冰镇饮料。没过多久,张先生突然感到胸口憋闷与疼痛,随后失去知觉,倒地不起。张先生被送至苏大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科救治,医生确诊其为急性心肌梗死,这一紧急情况系由短时间内大量摄入冰冷饮料引发的血管急剧收缩与痉挛所导致。
该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毅强调,剧烈运动后,人体全身血管会显著扩张,以便将大量血液输送到四肢肌肉,此时若骤然饮用冰镇饮品,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进而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可能触发血管痉挛,最终诱发心肌梗死。他因此向公众发出提醒,运动后应适量选择温水或淡盐水来补充水分,以规避冷热骤变对血管造成的不利影响。
无独有偶,另一位年轻患者小王则因贪凉而遭遇“心”劫。小王将家中的空调温度调至最低,直接对着空调风口享受“透心凉”。小王突然感到胸口一阵紧缩,随之而来的是胸闷和剧烈的胸痛。小王被紧急送往苏大附一院进行救治。医生检查确诊其为急性心肌梗死。幸运的是,由于送医及时,医院立即启动了紧急救治程序,目前小王已顺利出院,重归正常生活。
“从炎热的室外直接进入低温的空调环境,温差过大,并直接对着空调吹,会导致体表血管迅速收缩,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也会增加。这些生理变化会显著增加心脏负担,从而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心梗等。”李毅表示。
高温成心梗“催化剂”
在近期心梗患者的接诊记录中,老年群体依然占据了显著比例。以市民顾大爷为例,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本身便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面对近期持续的高温天气、低气压环境,顾大爷频繁出汗,由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他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脱水状况,最终诱发了急性心梗,出现了剧烈胸痛。
“部分老年人由于身患多种基础疾病,导致他们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李毅深入分析指出,加之高温天气还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增加了老年人罹患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李毅特别强调,在高温酷暑之下,老年人更应高度重视防暑降温工作,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以维持体液平衡,预防脱水。同时,老年人还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关键健康指标,并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调整用药方案。
科学防暑守护“心”健康
那么,在高温天气中,市民应该如何科学地预防心血管疾病呢?李毅送上防护指南。
首先,合理安排运动与科学补水至关重要。市民应选择凉爽时段进行适量运动,避免在烈日暴晒或一天中最热的时段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后,应待身体自然冷却后再补充水分,建议饮用温水或淡盐水,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以防短时间内大量摄入冷饮对身体造成不适。
其次,正确使用空调也是防暑降温的关键。市民应将空调温度设定在适宜范围内,一般建议不低于26℃,以减少室内外温差,避免身体因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不适。同时,避免长时间直接吹空调,并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再者,健康饮食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同样重要。市民应倾向于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适量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减少摄入油腻、辛辣食品的比例。同时,应务必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因高温导致的脱水现象。
此外,注意情绪管理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不可忽视的一环。高温天气容易使人情绪烦躁、易怒,而情绪波动过大会增加心脏负担,进而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因此,市民应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来放松心情。
而对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更应加倍关注其防暑降温工作。建议他们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适当增加午休时间,以躲避高温时段。对于已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定期体检以掌握自身健康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家属须密切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送医,切勿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