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彩娟引导孩子们体验乡野生活。 见习记者 王澄阳摄
本报见习记者王澄阳
计彩娟,吴江区金家坝幼儿园园长,她扎根乡村幼儿教育25年,倡导“自然教育”理念,将幼儿园打造成“小农场”“自然园”,引导孩子们体验乡野生活,从田园中来,到书本里去。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园本主题课程和班本课程,为全国幼儿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案例。计彩娟荣获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等多项荣誉,为乡村幼儿教育做出了显著贡献。
扎根在乡土,守望农村幼教
做一名幼儿园老师是计彩娟儿时的梦想,在计彩娟眼里,那些带着柔光的幼儿园老师散发着满满的能量感。在1999年幼师毕业后,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了家乡,在金家坝幼儿园开启了她25年幼儿教育的历程。乡村里的金家坝幼儿园在当时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教具,园内只有一幢孤零零的教学楼,园外则是大片的农田。初出茅庐的计彩娟,学着老教师,利用乡村的自然条件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冬天很冷,教室里还没有空调,老师们就带着小朋友去户外活动起来,散步晒晒太阳。他们在田埂上拔萝卜,看猪妈妈喂小猪,在大自然里寻找成长的答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不少老师申请去了城区幼儿园。当时,这根橄榄枝同样伸到了计彩娟面前,去城区幼儿园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自家的孩子也能在物质条件更丰富的环境下长大。“我不会走,我喜欢这里,我的根在这里。”即使在编青年教师走得只剩下她一人,但在人生的岔路口,计彩娟还是坚定地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这一扎根,就是25年。
幼儿园变农场,探索自然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计彩娟不断思考,如何真正利用好乡村幼儿园的资源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将自发的自然教育行为转变为科学的教学理念。在前任园长钱迅老师的带领下,以及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的帮助下,金家坝幼儿园开始了自然教育的探索,尝试真正将大自然还给孩子,让他们能够自然生长。
后来,计彩娟从骨干教师成长为幼儿园管理者,她把“小农场”搬进了幼儿园,先后四次改善幼儿园户外环境,建成了“人-动植物-自然环境”共生的生态教育场。让孩子们亲历农作物选种、栽培、管理、收获、品尝、制作以及动物饲养管理全过程。
然而,探索并非一帆风顺,不同的教学方式引来了一些家长的不解和质问,“一天到晚叫孩子做农活,我家孩子是来学知识的!”为了让家长理解孩子与大自然、与动植物亲密接触的重要性以及这背后的教育价值。计彩娟与老师们将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多种形式展示给家长,并积极引导家长参与进来。在幼儿园的梨树暑期丰收之时,计彩娟邀请孩子们和家长重返校园,让孩子们自己商量梨树的采摘分配,家长们则在一旁支持引导,不包办代替,小手牵大手采梨、数梨、做冰镇梨汁,还派出爱心小分队给交警、环卫工人送清凉。
比起多背几个单词,计彩娟更希望孩子知道餐桌上的食物从哪里来,理解生命演进的全过程,按照天性自主生长,形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的完整人格。在计彩娟眼里,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年时对自然的认知与感受,能为孩子的成长铺就沃土。
引领团队建设,携手乡村教育
有了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的支持,接下来如何把优秀的师资力量留在乡村,这成了计彩娟思考的新问题。她以“做中学”的方式,带领老师们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鼓励青年教师做资源的提供者、经验的分享者和麻烦的制造者。”计彩娟说。在课程开发研究中,计彩娟采取了有效策略:首先,带领所有老师参与进来,明确研究目标和意义;其次,让老师们掌握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最后,提供实施后的样本,确保老师们能够熟练掌握方法后再进行实践创新。这一策略既适应了园情,又为年轻老师提供了支持。
在计彩娟的引领下,金家坝幼儿园的教师团队齐心协力,从2014年的《小小饲养员》,到近两年的《石榴丰收了》《兔子去哪儿了》和即将出版的《小羊菲菲》,金家坝幼儿园的青年教师陪着孩子们深度体验乡野生活,从田园中来,到书本里去,形成了“做自然的事、自然中做事、自然地做事”课程核心理念。细腻的教学过程,写就了一本本生动的园本教材,为全国幼儿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案例,为乡村教育的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如今,金家坝幼儿园的年轻教师纷纷崭露头角,斩获了“江苏省幼儿园教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双十佳教师”等荣誉,骨干教师也从2010年的1人,迅速成长为如今整体占比高达57%的庞大队伍。“我愿意、我能干、我努力”成为教师团队共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