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陆晓华
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是实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也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策源地。在苏州,科创载体的布局建设,正让更多“创新种子”加速长成“产业大树”。
“国创中心”里的“揭榜挂帅”和平台建设
近日,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细胞疗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引领项目——沙砾生物的全球首款膜结合IL-15复合物编辑型TI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产品GT201注射液,继2023年7月获批中国IND后,又获得了美国FDA的IND批准,开启了沙砾生物在海外市场进行临床试验的新篇章。
2021年3月,科技部正式复函支持苏州市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作为苏州科技创新重大载体之一,国创中心围绕生物药重点核心领域,设立专项研发资金,牵头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前,已梳理并形成了核酸药物、细胞疗法等一批“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汇聚了一批优势企业和机构,攻关“卡脖子”问题。
在深化“揭榜挂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同时,国创中心还集聚创新资源,加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自成立以来,国创中心已形成了“七大类、二十项、六十条”任务清单,并联合大院大所、高校、行业组织等开展合作共建,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技术平台,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此外,国创中心通过集聚培育高端人才、构建协同开放创新网络等,着力汇集创新要素,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氛围,比如,国创中心积极推进与冷泉港亚洲学术中心、新加坡科研局等机构共建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会聚顶级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初创团队等国际创新资源。
国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创中心将持续推进“揭榜挂帅”项目、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培等方面,赋能支撑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致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生物药综合性技术创新平台和我国生物药领域的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力争到2025年,国创中心实现引进汇聚高端人才团队50个以上,布局建设重大公共技术平台10个以上,孵化培育龙头企业50家以上,系统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20项以上,上市创新生物药重点品种20个以上,同时构建完善的生物药联合创新网络,承担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科创载体建设“创高峰”“抓两头”“促融合”
近年来,苏州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全市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苏州市实施“八大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推进苏州市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全市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有质量、有层次、有效果、有品牌”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载体服务企业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示范作用。
截至目前,苏州全市共有各级各类研究院(所)、创新中心、实验室等研发机构469家,其中财政重点支持非企业建设的研发机构124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09家。
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州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注重在目标追求上“创高峰”,致力增强战略科技支撑。
我国科学家主导发起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获批建设半导体材料与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等国字号平台落户苏州,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材料科学综合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布局,一批承担国家使命、体现苏州担当的战略科技力量加快集聚,苏州创新“高原”上竖起了更多“高峰”。
同时,注重在布局导向上“抓两头”,致力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一方面,鼓励支持大院大所在苏布局和设立研发机构,苏州已累计与260多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建有产学研载体158家。另一方面,不断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紧抓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载体,积极引导外资及港澳台企业设立实体化研发创新中心、研究院,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74.38%。
此外,注重在创新效益上“促融合”,致力服务企业赋能产业。
苏州以“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为立足点,围绕1030产业体系,构建以创新绩效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对全市124家财政重点支持的科研机构进行分类评估,在新能源、光子、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组建科创联盟,推动同一领域各类科研机构,围绕重点产业方向加快融合、联合。
在一批重大创新载体有力支撑下,苏州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持续跃升。全市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6家、全国第一,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5万家、全国第一,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75家、全国第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57万家、全国第四,中国独角兽企业18家、全国第六,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050亿元、占GDP比重超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