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那么,什么是早产儿?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相比,更容易出现哪些危险情况?家长在日常护理中,应该给予他们怎样的特殊关照?当下正值秋冬季,对于低龄的早产儿而言,会面临哪些季节性的疾病挑战?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专家。
1150克新生儿一路闯关
张女士在怀孕仅27周时,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提前分娩,生下了一个体重仅为1150克的婴儿。婴儿一出生便立即被转移至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紧急医疗干预。
入院初期,该婴儿面临着严重的呼吸困难挑战,医疗团队迅速响应,为其提供了呼吸机辅助呼吸,以确保婴儿呼吸道畅通,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由于婴儿消化系统尚未充分发育,无法自主摄取足够营养,医疗团队采用了先进的营养支持方案。他们通过鼻饲喂养技术,精确调控每日营养摄入量,同时,为了确保婴儿在无法进食的情况下仍能获得充足的生长发育所需,医生还为其进行了为期2至3周的静脉营养支持,以补充必要的热量和营养素。
在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下,婴儿逐渐克服了呼吸困难和感染等初期难关。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治疗与观察,婴儿的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体重也开始稳步上升,逐渐接近并达到了同龄婴儿的正常体重范围,近期已经顺利出院。
妊娠周期越短风险越高
“所谓早产儿,是指妊娠周期少于37周即娩出的新生儿。”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展世宏指出,医学上依据妊娠周期的长短,进一步将早产儿细分为不同类别:妊娠周期小于34周的被称为早期早产儿,其中,妊娠周期小于32周的尤为特殊,被称为极早早产儿,而妊娠周期不足28周的则是最为严峻的超早早产儿。
值得注意的是,早产儿的妊娠周期越短,其面临的各种并发症风险就越高,尤为突出的是呼吸系统发育的问题,极低体重、超低体重或超早早产儿在出生后面对的最大挑战便是呼吸功能的建立。由于早产儿的呼吸中枢发育尚未成熟,肺泡数量较少,呼吸肌发育不全,以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含量较低,使得他们容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为缺氧、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这些早产儿还可能遭遇一系列后续问题,增加了其护理和治疗的复杂性。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医生会采用一系列标准化的评估量表。这些量表涵盖了神经行为发育评估、肌力肌张力评估、智力发育评估等多个维度,通过这些综合评估,医生能够获取早产儿身体和心理状态的全面信息,从而为他们的治疗、护理及后续的康复干预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专家送上科学护理指南
“早产儿因身体发育尚未完善,免疫力相对较弱,在日常护理中需给予特别的关注与照顾。尤其在秋冬季节,由于气温下降、空气干燥,呼吸道感染等风险显著增加,家长更应高度重视早产儿的护理工作。”展世宏提醒。
首先,保暖是早产儿护理的关键。由于早产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此应确保宝宝所处环境的温度适宜。在秋冬季节,应保持宝宝活动区域的温度在22-26摄氏度之间,并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在给宝宝换尿不湿或洗澡时,应迅速完成,避免长时间暴露导致体温下降。
其次,预防感染是早产儿护理的重要环节。由于早产儿免疫力较弱,因此应尽量避免接触病原体。家长应保持居室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并调节适宜的温湿度。生活用品应定期消毒,保持宝宝皮肤的清洁与干燥,特别是颈部、腋下、腹股沟、肘窝等皮肤皱褶处及会阴部。此外,应尽量减少亲朋好友对早产儿的探访,以降低感染风险。
再者,婴儿抚触对早产儿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抚触不仅能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还能满足其情感需求,增加睡眠时间,有助于全面发育。家长可在日常护理中,每次给予早产儿约15分钟的抚触,每天进行3次左右,以促进宝宝的健康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正值秋冬季,由于气温较低、空气干燥,早产儿更容易在此时出现呼吸道感染等问题。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早产儿的呼吸道保护,避免他们接触冷空气和刺激性气体,家人若出现类似的感染症状,一定要做好隔离措施。
最后,健康管理与随访对早产儿至关重要。家长应定期带宝宝进行健康检查,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