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笔,记录运河悠久历史文化;以情为墨,书写运河沿岸时代变迁。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专题《写给运河的一封信》。
大运河上的跑船人——杨英伟。他们一家祖孙几代人以水为生,见证了运河近百年来的发展变化。
扬州六圩口,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苏北段交汇处,众多货船,在这里由长江进入运河,杨英伟的船就在其中。在扬州海事局协助下,摄制组登上船长杨英伟所在的“航龙集001号”。
“一进大运河,感觉就像是回家了一样。”杨英伟说,自己从出生就在这条运河上,18岁成年后开始跑船,到现在已经有25年了。
杨英伟说,自己爷爷的船是鞍山10吨的楠木船,而他爸爸结婚的时候,是一个70吨的小水泥船。到了他这一代,刚开始,是400吨的铁船,后面变成800吨,再到现在的2500吨,GPS、北斗导航、船舶行驶仪什么都有了。航道挖得越来越宽越来越深,可以开行的船也越来越大。过去,大运河航道主要是北煤南运,如今,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运河航道一方面是南沙北运;另一方面成了钢材,机械设备等各种大宗货物的运输通道。
楠木船
水泥船
杨英伟的2500吨大型货船
货船在运河上的行驶速度不快,大约8公里每小时,从六圩口进入运河后,几分钟就来到了施桥船闸。提起这个船闸,杨英伟十分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你们不要小瞧这个船闸,这就是咱们中国通行量最大的船闸——扬州施桥船闸!”说起运河,杨英伟如数家珍,边说着,他边将船只驶向引航桥待闸,顺便讲起了以前的过闸经历。“十年前过闸,需要人下船去拿手续,取登记号,纯人工的年代,得停好船,拿着有效证件到远调站现场登记缴费,效率比现在要低得多。”杨英伟回忆,那时候过闸,一般要等个两三天时间,而且夜里还不放行。现在就不需要了,24小时放行。
上世纪90年代 工作人员人工指挥船舶进出施桥船闸
杨英伟2500吨货船通过施桥智慧船闸
杨英伟说,现在,整个大运河包括支流的船闸,都是智慧船闸了。计算机会自动计算每一条船舶的大小,总长和总宽,自动调度,大大提高了船闸的利用率。船员们手机上一点“船讯通”App,就可以直接登记、缴费,船不用停。过去杨英伟从山东到达江苏需要15天以上时间,现在五六天就可以抵达,效率大大提升了。
杨英伟说,他从小就知道“世间三大苦,打铁,行船,磨豆腐。”因此在刚刚高中毕业时,心里一万个不愿意跑船,就一直想离开运河改行。但是改行了之后也不是很成功,因为自己的人脉,各方关系,包括熟悉的专业,都在运河上,干来干去,还是觉得船上比较好,所以又回到了运河上跑船。“可能就是天生我材就是‘船’吧!”杨英伟打趣地说。
航行四小时,杨英伟的船从施桥船闸来到了邵伯锚地。在锚地,有超市船来来往往,船员们只需要通过高频呼叫,这些船就会过来提供服务。上面有新鲜的果蔬食品,生活用品选购,跟岸上一样方便。“以前的话跟现在根本就没法比,现在你看网购,水上超市,然后船闸的商店,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物资短缺,我觉得比岸上就是说没有岸上那种随到随买,反正你说天天买是可以做到。”杨英伟回忆,自己小时候跟随父母生活在船上,常常一次买一袋土豆,一吃吃一个星期,自从进入2000年以后,这样的超市船就多了起来,物资丰富多了。这一两年,在京杭大运河常州段,更是出现了无人机配送,船都不需要停在锚地,只要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手机下单,无人机即可定位船只坐标,“空投”到船上。
杨英伟对运河的感情也慢慢发生了转变,“真正喜欢运河我觉得是从09年,我自己造小单机的时候,小船整天跟你一块东奔西跑的,然后认识朋友越来越多,你船端两个菜,他船端两个菜,然后再拿点酒喝点酒聊天,吹个牛拉拉呱就这些。那会我觉得我是正儿八经就喜欢这运河了。”
杨英伟的父母,妻子和一双儿女都生活在微山湖老家,他常常利用晚上在锚地休息的时间,跟家里打个视频电话。跑船人出一趟门,大概就是半个月的时间。在夜晚的邵伯锚地,船员和商户们还会在岸上唱起卡拉OK,运河,就像是大家的第二故乡。
行船途中,水清岸绿,环境非常好。杨英伟说,这个变化就是从2014年开始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运河的水还是黑色的,有一股腥臭味,船只停下来过一夜,就是一层灰,但是这些情况现在都没有了。自从运河申遗成功以来,环保抓得更严了,船舶污水必须要上岸,岸边的企业也都搬迁了,水质、环境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在大运河上,每隔一段距离还能看到流动垃圾收储船,只需要船民用高频喊一声,小船就会过来收垃圾。杨英伟的货船上还设有专门的污水柜,收垃圾的同时,小船会抛跟管子连接上污水柜,把里面的生活污水抽走。无论是生活垃圾,还是污水,现在都不会排放到运河里了。杨英伟说,这项服务在好几年前,就全部免费了。而他们只需要用手机登录网站,App上会记录交垃圾的时间,交了多少,什么日期等信息,海事部门也会根据这些登记信息进行抽查,确保垃圾不下河。
和过去相比,跑船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英伟说,过去的所谓世间三大苦之一,对于行船来说,已经不存在了。自己这艘新船是2020年造的,和2009年相比,货运量翻了三倍多,日子非常有奔头。
杨英伟说:“对于我们的长辈来说,他们没有文化,运河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生存之地,没有什么情感输入进去。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大部分是初中生了,更多地就输入情感在里面了,挣钱当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现在更多的是想大家怎么能维护好运河,维护好运河目的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如今,大运河沿线水质都达到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的标准。而受益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量保障,京杭大运河济宁以南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和万吨级船队,航道整体通航能力实现翻倍。
“运河是有生机的,运河是不会消失的,消失的只是运河里边每一个人每一条船或者岸边每一棵树,运河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杨英伟这样感叹。他说,大运河抚育了世世代代的跑船人,相信坚韧,吃苦耐劳的跑船人精神在下一代身上肯定还会继续传承下去。无论他们今后是否还在船上,在做什么,大运河的奔流不息,会永远地激励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