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星星的男孩 成为“明天小小科学家”
牛气:江苏省内获此称号的第一人!
三岁就开始天文观测,痴迷星星的他,凭着一腔热爱和执着,成长为苏城年纪最小的“天文牛人”。近日,第16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终评结果揭晓,通过一个月的公示确认:苏州中学高三学生刘君达捧回了活动最高奖项——“明天小小科学家”。
站上了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最高领奖台
这个“明天小小科学家”为啥特别牛气?据介绍,第16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主办,是目前国内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选拔比赛。活动还不单纯是一次评奖比赛,它是中国科学界联手打造的著名的科学家与优秀青少年科技爱好者交流的高端平台,它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是发现有潜质的青少年,鼓励他们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本届活动国内共有1470名学生注册报名,883名学生提交了申报材料。经140名专家初评,100名学生入围终评。终评阶段,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60位院士、专家组成终评评审委员会,通过研究项目问辩、综合素质考察、笔试等多种方式的测评,最终确定了一等奖12名,二等奖35名,三等奖48名。北京市第四中学施则威、上海市上海中学魏洵婧和江苏省苏州中学刘君达三人登上最高领奖台,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
“北京、上海在这个奖项上优势明显,实力明显超出其他省市;”刘君达告诉记者说,“比如这次100名入围终评的学生中,北京学生占了近三分之一,江苏省连我在内只有三个同学入围。”事实上,刘君达也是赛事开办以来,江苏省内获得此奖项称号的第一人。
三岁起就迷上星星的
“天文小专家”
让刘君达摘得“小小科学家”最高荣誉的作品是《基于小口径望远镜的小行星测光研究》。事实上,对于刘君达这个小行星研究“小专家”,晚报记者一点都不陌生。
早在2001年,狮子座流星雨爆发,三岁的他就和一帮天文爱好者一起参与观测,当时他作为苏城年龄最小的观测者引起了媒体的兴趣。2012年,晚报又有两次关于他的报道:当年还在读初二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全国天文奥赛低年级组金奖,这也是全国天文奥赛举行以来江苏取得的最好成绩。同年12月,在孟加拉国科克斯巴扎尔地区举行的亚太地区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中,他又摘下大赛金牌,并获“最佳成绩奖”。
最近一次的采访是今年年初,刘君达作为一个高中生,撰写的论文登上了国际学术期刊。他的两篇论文《RO-TATION PERIOD OF2019VAN ALBADA》、《ROTATION PERIOD ANALYSIS FOR1967MENZEL》分别刊发于美国《小行星公告》杂志。该杂志是国际小行星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之一,国际刊号ISSN1052-8091。杂志由国际月球和行星观测者协会主办,主编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著名天文学
家Richard.P.Binzel教授。
2013年11月29日,他用自己的移动观测设备成功搜索发现了一颗小行星(2013WP107)。2014年8月,在母校苏州市实验小学的支持下,他建起了“绿野村天文观测点”该天文台获得国际认证的观测点编号(P34)。他告诉记者,目前为止,他已经独立观测发现了21颗小行星,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6篇。他总共拿过5枚全国天文奥赛金牌,多次入选天文奥赛国家队。
在今年4月举办的第27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他又荣获一等奖,并经江苏省政府批准,获得201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此外,他还在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为江苏拿下全国一等奖。
没有一点儿功利心
动力全部来自热爱
说到这次比赛的过程,刘君达用“享受”来形容。入围终评后,每个学生都要和由五、六名院士、研究员、教授级别的专家进行“答辩”面试。由于专家们的研究领域各不相同,所以面试时问题也是天马行空,很难提前准备。很多同学都比较紧张或者“害怕,我却是非常期待,和专家们聊得特别开心。尤其是和其中一名国家天文台专门研究射电望远镜的专家,共同语言很多啊。”专家们普遍会问及相关领域内一些最新的国际研究动态,“巧的是,我在这个比赛之前,刚去美国参加了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的年会。”小小年纪,完全是科学家的范儿,有没有?!
关于获奖心得,刘君达挺淡定地表示:“我的最大优势就是热爱,没有一点儿功利心,完全追随自己的兴趣。”事实上,为了热爱的“星星”,刘君达付出了很多。因为观测总是在夜间,他长时间养成了“夜猫子”的习惯。严寒酷暑,不管多么恶劣的天气,为了观测他都能够忍受,“为了减少光污染,常常要去偏远的山区观测,晚上零下十来度也正常的。”他说。为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还提前自学了很多数、理、化知识。为了不错过一些重要的天相观测,以及相关学术会议和活动,他在高中段缺课不少,甚至错失“小高考”信息技术水平测试。“2012年后,这个‘小小科学家’奖与高校自主招生脱开了;”他告诉记者说,所以为了“星星”,天资聪颖、极具科研潜质的他已与国内著名高等学府失之交臂了,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难得的是,爸爸妈妈非常支持刘君达,不管是精神上、物质上都给了他坚持理想和兴趣的坚实后盾。
谈到刘君达的成长之路,他的指导老师、苏州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第二期培养对象张金很有感慨:刘君达是“个好苗子,但在应试教育的大氛围里,他的成长之路走得也是相当艰辛,顶住了很多压力。刘君达的父母是我遇到的对考试成绩最淡定的家长。事实上,他缺了那么多课,若在其他学校很可能会被开除。”他呼吁,高考改革过程中要考虑改变对学生的单一评价标准,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们的发展也是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