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打?安不安全?该怎么打?
听疾控专家破解“疫苗谣言”
□本报记者 施佳蔚
去年,山东疫苗事件和一篇名为《疫苗之殇》的文章让许多幼儿家长“谈苗色变”。前不久,一个“关注疫苗安全”的自媒体因为发表极端观点,让市民对疫苗到底该不该打、疫苗注射是否安全、如何正确接种疫苗产生了诸多困惑。为此,记者采访了市疾控中心防疫科科长邹艳,就如何正确选择和接种疫苗等有关问题进行解读。
疫苗该不该打?
谣言一:疫苗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专家解读:这种说法是非常荒谬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拒绝疫苗,反而都在不断研制新的疫苗并扩展免费疫苗种类,尽可能给国民更多的健康保护。曾经,天花像死神的收割机一样吞噬生命;小儿麻痹症威胁着每个人的健康;麻疹几乎是每个孩子必得的疾病;流感也曾全球爆发夺取几千万人的生命。
文献记载,疫苗发明后,天花已经被消灭,小儿麻痹也很少见,麻疹的发病率被控制在1/万人以下,我国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前的9.75%,降到了2006年的7.18%,到2012年已经降到7%以下。结核病的发生率及危害也因为卡介苗的接种而大幅度下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疫苗是迄今为止我们应对传染性疾病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武器。
谣言二:自然感染比接种疫苗要更好
专家解读:疫苗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免疫反应与通过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类似,但疫苗不会导致疾病,也不会使接种者受到潜在并发症的威胁。相比之下,通过天然感染获得免疫可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说,如果我们得了麻疹,麻疹会在体内产生一个抗体,有一段时间会不再得麻疹。但麻疹本身是一种疾病,病情严重后可能会导致麻疹肺炎、麻疹脑炎等严重危害患儿生命的并发症。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感染会导致精神发育迟缓,风疹会导致出生缺陷,乙肝病毒会导致肝癌。
疫苗安不安全?
谣言一:市场上“毒疫苗”泛滥
专家解读:大家对于“毒疫苗”的恐慌大部分来源于去年媒体报道的山东5.7亿非法疫苗案,案中非法疫苗的问题是出在疫苗没有冷链保藏,造成疫苗可能失效,并不能等同于“有毒疫苗”。这一事件以后,国家对于疫苗的生产、运输、管理更加严格,我们接种的每一支疫苗都有编号,可以查询到疫苗来源,只要选择正规、大型的医疗机构和防疫中心,就无需过分担心。
谣言二:疫苗的不良反应非死即残
专家解读:疫苗非常安全。对疫苗的大多数反应,如胳膊酸痛或轻度发热,通常都是轻微和暂时的。出现严重健康事件的情况极为罕见,并且会得到细致的监测和调查。疫苗可预防的疾病产生严重危害的几率要远大于疫苗产生危害的几率。例如,脊灰能导致瘫痪,麻疹能导致脑炎和盲症,一些疫苗可预防的疾病甚至能导致死亡。疫苗不但几乎不会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它所带来的益处也远远大于其风险。没有疫苗,会出现更大、更多的伤害和死亡。
如何正确选择和接种疫苗?
谣言一:二类疫苗没有接种必要
专家解读:一类疫苗是国家计划免疫规划的,是必须要接种的。二类疫苗是一类疫苗的有效补充,像水痘疫苗、肺炎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在一些国家已被列入计划免疫疫苗。
据悉,接种二类疫苗时,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推荐,在知情、自愿、自费、按需、科学的原则下进行选择。比如,如果孩子机体抵抗力较低,平时极易患病,经济条件允许、宝宝又没有接种疫苗的禁忌症,在流感流行季节前应选择接种流感疫苗。还有像轮状病毒疫苗和肺炎疫苗,也都是抵抗婴幼儿相关疾病的有效预防手段。
谣言二:疫苗晚点打无所谓
专家解读:疫苗接种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但是,很多家长会以各种理由延迟疫苗注射时间,这是不科学的。一般在孩子出生的新生儿期就开始预防接种,而且前几个月内,几乎每个月都要接种防疫针,有的针要接种好几次,这是因为疫苗进入机体后,抗体并不是立即产生,而是需要1~2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有的第一针产生的抗体有限,而且当抗体上升到一定水平就开始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消失,因此在宝宝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疫苗最好还是按时接种。如果宝宝恰巧在接种期生病了,在病愈后要及时补种疫苗。
最后邹艳也提醒各位家长,每次接种新疫苗时要告之接种人员宝宝已明确的过敏史、过敏家族史及近期的健康状况,以便接种人员能更加科学地做出疫苗接种判断,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