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讯(记者 陈秀雅)昨日,在位于园林路潘儒巷的故宫学院(苏州)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琴友相聚一堂,聆听两位香港古琴名家苏思棣、刘楚华的讲座,参加雅集交流,探讨琴艺,延续苏州琴学荟萃、操缦交流的风雅传统。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风雅的城市。早在春秋时期,即有孔子的弟子言子在吴地“弦歌化俗”;蔡邕“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教琴十二载;朱长文编纂《琴史》;严天池编著《松弦馆琴谱》;徐青山编写《溪山琴况》,一直到1919年叶璋伯假座怡园,邀大江南北琴学同调作琴学讨论,揭开近现代琴学帷幕。1936年,“今虞琴社”于苏州成立,琴脉绵延不绝。这次苏州博物馆邀请苏思棣、刘楚华两位来苏州作琴学交流,旨在让苏州乃至全国各地的琴友相聚姑苏,交流互动,聆听妙指佳音,感受更多琴者风貌。
古琴大师蔡德允先生师从古琴名家沈草农,20世纪50年代初从上海移居香港后,在40多年里,她以弘扬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推广古琴,培育新一代琴人。苏思棣、刘楚华就是蔡德允先生的弟子。苏州与香港琴人之间多有往来。早在1979年秋,刘楚华来苏州拜会吴门琴家吴兆基先生,返港后撰写《大陆访琴人》载于香港《明报》月刊。1989年4月,吴兆基先生以82岁高龄往香港参加“中国名家大东乐韵雅叙”活动,香港琴人倾情出席与会,座无虚席。同年,香港雨果制作有限公司出版吴兆基先生古琴CD《吴门琴韵》(上集),并于1993年出版《吴门琴韵》(下集)。
苏思棣、刘楚华都是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的古琴导师。在讲座中,刘楚华以《蔡德允的古琴艺术》为题,讲述了蔡德允先生一生低调谦和,历经离乱,唯藉艺术安身立命。作为书家、诗人,以传统学养融通到古琴,塑造了独特个性风格并成就其高尚饱满的艺术人生。苏思棣则从古琴基本功讲起,他认为,古琴发声是因琴弦之振动而有琴器的共鸣,琴弦振动好则琴体共鸣佳。他将鼓琴时的种种体会,如腰、腿、肩、肘、腕、掌、指的松沉调控,以及如何善用右手八法、左手泛按、而再吟、猱、绰、注等手法,与听众一一分享,力求指下弦琴都能有良好回应。满满的干货令在场琴友受益良多。
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的预约票秒光,参加活动的琴友五湖四海,有来自新疆、香港、广州、珠海等不同地区的,还有从德国赶来的外国友人。在雅集交流中,所用的一张宋代“云和”琴,也值得一提。该琴为庄剑丞旧藏,发音苍松透润,体薄而轻,琴腹池内刻“绍定元年朱仁济造”。朱仁济为宋代斫琴名家。庄氏曾在苏州庄宅居住生活多年,至今北寺塔附近的西海岛3号仍完好保存当年庄宅旧貌,并有庄氏后人居住于此。这次庄氏旧藏“云和”琴回到阔别多年的姑苏城,抚今追昔,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