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永春
从今年初春到初冬,除了盛夏时节避高温,阿庚的“走百村”就没停过。昨天,他走进吴江区震泽镇众安桥村,完成了走访100个村落的小目标,不过他还是停不下来,要继续走下去,因为他发现在苏州,值得去认认真真走一走看一看的村落,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老报人的小目标
很多人想不到,阿庚是个实实在在的“90后”,今年虚岁93岁。见他步伐矫健,谈吐铿锵,很多人猜不中他的实际年龄。“您得有70多岁了吧。啊,90多啦,还能有这么好的精神,真厉害!”在众安桥村偶遇阿庚,面对“他多大年纪”这道题,游客先是笃定,继而惊叹,最后只剩下钦佩了。
阿庚名叫金蔚然,曾是苏州媒体人,在苏州日报社工作期间,他走遍了苏州的城镇乡村。离休后,他戴上红袖套,当起了志愿护林员,爬遍了苏州大大小小的山,完成了“爬一百座山、发一千篇博客文章、拍一万张照片”的“百千万”计划。实际上,他爬的山、发的网文和拍的照片,远不止“百千万”。
阿庚介绍和记录村里典故。
如今,年岁继续增长,子女不放心他总往山里跑,而他闲不住,便定下了又一个小目标——走百村,即走访100个以上苏州的村落。
今年4月11日起,阿庚从吴中区捞桥村起步,足迹遍布张家港市、常熟市、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地大大小小的村落。
“走的尽可能是原生态的村落,人文景观、自然风貌保存得比较好的,不一定是网红村,通过走访和发文章,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它们,喜欢它们。”阿庚的走访,多少有点“临时起意”和“随遇而安”,常常是出发前一天才开始查资料和做攻略。
这次,手机上跳出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几个字引起了他的兴趣。“国家级的荣誉,得去看一看。”于是,阿庚要走访的第100个村落,落在了吴江区众安桥村。
走访中的新视野
众安桥村,阿庚曾经走访过,看过局部,未见全貌。这次他有备而来,刚进村,就念叨着“两湖抱一村”“谢家路桥”“周生荡”等村貌特征及主要人文和自然景观。
“这片稻田真大,现在稻子收了,种上了油菜,还是很好看。还有这边,种的是水生植物,好看还不怕水淹,真不错。”而村里的稻田咖啡、农耕科普、露营观景、草坪团建、土灶做饭等乡村旅游项目,也让阿庚直呼这次走访有收获。
这次走访,阿庚在村里完完整整走了一遍,听典故,看创新,谈感受。走访结束,他围绕众安桥村谢家路自然村,照例写了一首“打油诗”,发在自己的美篇App账号上——“吴江震泽谢家路,中国美丽休闲村。北傍浩浩长漾湖,南靠绮丽周生荡。环境优美如诗画,两湖抱村景妖娆。村内村外皆锦绣,移步换景处处俏。文明卫生作典范,文旅开发见成效。”
阿庚用手机记录下村貌。
这一首首阿庚自嘲的“打油诗”,恰恰总结了他对各个村落的印象。“古刹古树古灵泉”,是他看到的石桥村;“山顶古筑烽火台”,是他看到的安山村;“河荡遍布船成阵”,说的是江湾村;“左湖右港碧澄澄”,说的是清水村;“花海粉黛染秋色”,说的是肖家巷;“三座古庙东阳里”,是东浜村……为什么要用“打油诗”?阿庚说,因为简洁易懂,适合现在大部分网友的阅读习惯。
跟阿庚走百村去
阿庚的“走百村”,早就有了众多粉丝,有人通过他的网文,认识了一个个村落,还有人忍不住也开始了“走百村”。
阿庚的“走百村”,不仅看,还有互动。“那边那户人家,之前就去过,他们家种了很多菜,我问能不能卖,好不好卖,我可以找人一起来买。”在众安桥村,阿庚指着一户农家说,他无形中为村里“带起了货”。而今年夏天在苏州西山岛走访村落时,阿庚得知村里的高龄果农在枇杷上市季节遇到了困难,便发动身边的粉丝们一同前往采摘,并联系《苏州日报》发起了爱心助农公益活动,帮助不少高龄果农解了燃眉之急。
这次得知阿庚要走访第100个村落,有老同事“闻风而动”,事先打听清楚了阿庚走访的时间和地点,同步前往,在众安桥村同阿庚来了一次“偶遇”,并赠送一首“打油诗”相贺。
新老同事祝贺阿庚完成小目标。
在微信群里,还有老同事给他发来“贺电”:祝贺金老“走百村”圆满收官!老记者老当益壮,精神矍铄,弘扬“脚底板下出新闻”优秀传统,激励年轻一代新闻记者践行“四力”,永葆青春!
不过,阿庚的“走百村”,可不止100个村落。“可以是一百个,两百个也是吧,就算走了九百个,也还是百吧。”阿庚笑说他会继续走下去,直到走不动为止。
那么这样走下去,到底是为了什么?阿庚拿出手机,打开最近安装使用的AI智能助手,问“阿庚走百村的意义和作用”,没想到短短3秒,智能助手就总结出了4个方面8个作用,分别为“挖掘历史文化”“记录乡村变迁”“助力旅游推广”“促进交流合作”“增强保护意识”“吸引人才回归”“分享行走感悟”“引领健康生活方式”。
“居然有这么多!如果由我自己来写,我3个小时也写不出来。”阿庚感叹,AI智能助手总结的几点作用,他有的想到了有的还没想到,但不管想没想到,他都相信通过自己的走访,对乡村发展多少是有些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