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王敏悦
苏州是懂得以小见大的,好比核雕,匠人于方寸之间精雕细琢,雕出大千世界,琢出气象万千。在中国历经40多年探索和实践的小剧场戏剧,亦是如斯,以小见大,反复实验,希冀在“螺蛳壳”里雕琢出戏剧发展的光明大道。
9月13日至23日,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暨江南小剧场秋季演出季在苏州举办。短短11天,23部小剧场戏剧连番献演,近万名观众走进苏城的小剧场,与好戏共情。
这座小剧场遍地的江南之城,短时间内汇聚了五湖四海而来的连台好戏。这些戏剧或经典、或先锋、或艳丽、或朴素,如七巧板一样嵌入苏州小剧场的原始肌理。浪潮翻涌间,千年姑苏的戏韵芳华一一显现。
“牡丹”花开廿年
姑苏风云“剧”会
9月18日晚,话剧《夜晚的潜水艇》主创现身西交利物浦大学。学校的AS电影院里,学生们对这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去年新创排的小剧场话剧充满好奇。导演陈天然、演员白倬铭将创演背后的故事揉碎、掰开,引领这些年轻的观众走进剧院,探索其中奥妙。
话剧《夜晚的潜水艇》演出剧照。 (资料图片)
这是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暨江南小剧场秋季演出季的一个分支活动。活动结束的两天时间内,这出充满探索意义的单人话剧在苏州艺术中心大道喜剧院连演两场,将魔都小剧场的“潮涌”溢向苏州。
时值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首演20周年。20年前,因着白先勇的振臂一呼,一出《牡丹亭》焕新亮相,从演员、舞美到服化,抛却繁冗,尽皆青春。之后,高校巡演开启,路子走对了,昆曲“圈粉”了,“粉丝”年轻了,青春版《牡丹亭》“大爆”了。
20年间,青春版《牡丹亭》开辟出的成功路径供无数后来者学习。20年后,中国的演艺市场变得更丰富多元,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探索、创新、贴近观众、引发共鸣——一场“国字号”展演在青春版《牡丹亭》首演后的第20个年头,来到它的出发地苏州,践行着同样的精神和路径,从血脉上契合了这座城市的戏剧发展底色。
9月20日,新古典小剧场粤剧《帝女花·一念》在姑苏区的中国昆曲剧院献演。作为这场“国字号”展演里唯一的粤剧,《帝女花·一念》的受欢迎程度远超主办方想象,剧迷们不仅在第一时间上线抢票,更从上海、安徽等地赶到苏州观演。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粤剧的剧迷,多是90后,亦不乏00后。他们自制了“周边”,带到现场分发,更有人自学了粤剧,在视频网站普及相关知识。
“昆曲在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紧随其后,是在2009年被列入的,所以今天我们的粤剧在昆曲剧院演,其实也有某种契合。”《帝女花·一念》的导演莫非,将有“粤剧戏宝”之称的《帝女花》提纯、精简为6个演员、70分钟的小剧场作品,不啻为一种与青春版《牡丹亭》异曲同工的探索。
“很多人觉得小剧场戏剧就应该是原创或是先锋的,我们用最经典的戏曲去做小剧场,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小剧场在实验和实践之外,更是一种实现,是中国古典戏剧审美品格与现代舞台的融汇,是我们这些戏剧人理想的小实现。”莫非说。
千载戏韵共情
芥子可纳须弥
芥子须弥,意指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一台小剧场戏剧,一场集纳了五湖四海优秀小剧场戏剧作品的展演,和一座风雅了千年的姑苏城——11天的时间里,戏剧的能量溢出了剧场,展演的精彩亦在展演之外,江南之城清风徐来,星火迸溅,亦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9月14日,展演话剧《晚安,妈妈》的一场衍生活动在姑苏区锦帆路的古吴轩书店(章太炎故居店)举办。绿意丰饶的民国洋房内,人头攒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导演唐烨、龚丽君与到场观众探讨话剧背后的一系列哲学问题。彼时彼刻,观众打破“第四堵墙”,在剧场之外触及这出话剧的真正核心。而这个核心,正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于是,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道喜剧院演了两场的《晚安,妈妈》,真正地进入到了观众中去。在仅有数百个座位的小剧场里,这出国内顶尖院团的小剧场话剧和观众“贴”得很近。这种“近”,既包含了距离上的“近”,也包含了题材上的“近”。两个演员,你来我往,说的是最亲密关系中的独立个体,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小小的剧场里,情感以极大的能量抵达观众,与观众共振。剧场的“小”被打破,重组成牵动观众心绪的“大”。与此同时,当展演的23部戏在短短的11天时间内集中呈现,23部小剧场戏剧的“小”,亦合围成一种五光十色的“大”。
话剧、舞剧、昆剧、粤剧、京剧、扬剧、桂剧、儿童剧、皮影戏……小剧场戏剧的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在古韵今风的苏州城内“视线”相交,交流互鉴。
“借着这场展演,我们这些创作者能够有机会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带到苏州给大家看,是很荣幸的事情。同时,这场展演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种样式、各种生态的小剧场戏剧作品,同行之间互相切磋也很过瘾。”《夜晚的潜水艇》导演陈天然如是说。
当一切落下帷幕,蓦然回首,开幕式上那场别出机杼的《花好月圆戏共情》早已将这种创新与交融言明:城市里随意的一处大阶梯——甚至不是舞台、观众席区分鲜明的剧院,南北器乐同频共鸣,中西艺术同台唱和,苏州评弹艺人在阶梯下说唱《白蛇赏中秋》的千回百转,罗密欧与朱丽叶踮起脚在阶梯的另一头跳起芭蕾,台阶之上,泉州梨园戏《陈三五娘》和苏州的昆曲《牡丹亭》蓦地相逢,曲韵交缠,戏剧无界……
江南何处有戏?
江南处处有戏
早在数百年前,苏州的“江南小剧场”就红极一时。彼时,它们是“昆曲家班”,是士大夫阶层的风雅享受。时光流转,如今的“江南小剧场”是城市演艺的“新空间”“社区店”,既是城市审美品格的生发地,也是培养观众、惠及全民的文化载体。
近年来,苏州大力培育“江南小剧场”品牌,目前已升级打造小剧场百余个。这些小巧而精致的空间,如同散落在古城各处的珍珠,串联起苏州的文化脉络,搭载起昆曲、评弹、苏剧等传统戏剧样态,亦将交响乐、芭蕾舞等现代艺术形式囊括其中。与此同时,以苏州文化艺术中心、长船湾青年码头、观前开明大戏院等片区为核心,形式多样的小剧场演艺扎堆集聚,正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增长点。
近年成为泉州文旅名片的提线木偶戏,也在展演期间受邀在苏州亮相。泉州市木偶剧团派出团内精英,为苏州观众带来5个小戏和一场快闪。小戏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亲子微剧场献演,快闪则在苏州中心商场“搞突袭”。后者更是围观者众,打破时空边界的泉州木偶戏快闪,点亮了苏城的一隅。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沈苏革告诉记者:“近些年,我们在泉州市木偶剧院驻场演出,很多年轻人慕名而来,从春节到现在每天平均要演四五场,一直没停过。到节假日,最多的时候要演8场。很多年轻人是先买木偶戏票,再到泉州旅游。”
“戏剧+新空间”正逐渐成为城市文旅的“揽客法宝”。泉州有驻场的木偶戏,苏州则有园林实景的昆曲,古城街角的评弹,有金鸡湖畔的演艺聚集区,也有商场负一楼的沉浸式戏剧空间……以小剧场为支点,苏州撬动文旅新空间,正吸引着八方剧迷前来打卡。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不仅有好戏,还有实实在在的“票补”。“苏州真的很有诚意。今年上半年的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期间,苏州就掏出了1700万元的各类文旅补贴。这一次的小剧场展演,以‘半价看好戏’和‘特惠学生票’发放的补贴也有100万元,力度很大。”南通剧迷周晔说,“你敢信?最佳视野的票封顶也才190元,最便宜的只要40元,离舞台也不远。”
处处有戏、好戏惠民。于是乎,越来越多像周晔一样的外地剧迷奔赴苏州,奔赴这场江南的“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