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管有明本报通讯员沈怡
对于如今的小朋友而言,手机、平板电脑一应俱全,每一天都可以是“儿童节”。而老苏州的童年快乐中,“皮老虎”位列前茅。近日,姑苏区白洋湾街道和美社区党支部邀请辖区内的“皮老虎”第四代传承人吴媚娜开了一堂丰富多彩的“皮老虎”制作体验课,顿时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能发出多种声音
呆萌可爱“皮老虎”制作有讲究
家住和美家园的吴媚娜是社区“海棠先锋”队员。一提到“皮老虎”,她便滔滔不绝,“‘皮老虎’是用泥坯捏成小老虎的样子,一只手握住它,另一只手滑动它身上的红线,就会发出各种动物的叫声。”吴媚娜一边说着一边动手演示,“随着滑动的频率的变化,它能发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声音,有猫的叫声、青蛙的叫声、老母鸡的叫声……”
不要小看这小小的“皮老虎”,从泥巴到成品要经过塑形、阴干、上底色、开脸、上画等1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做泥坯的土很有讲究,制作“皮老虎”的土不是普普通通的泥土,而是地下几十米的深层土,这样的土才能保证“皮老虎”长时间放置不会开裂。接着,最关键的工序来了。吴媚娜介绍,“皮老虎”之所以姓“皮”,是因为能让“皮老虎”发声的是包在底下的“皮”。古时候,人们用的是蛇皮,如今用牛皮纸替换了。“将牛皮纸剪成圆片,打个小孔,系上红绳,用胶水将圆片整个抹匀,如果只抹边缘,‘皮老虎’就不能发出声音,则名不符实了。基础模型做好后,需要将它放置一两天。晾干后,就可以上底色了。”她说。
40年传承“皮老虎”
生活增添色彩年纪也变轻了
“皮老虎”是姑苏民间的传统技艺,质地多样,纸、泥、竹、木皆有,以泥塑玩具最具特色。就泥塑玩具而言,据清代顾禄《桐桥倚棹录》记载,大约有40余种品类,主要有神仙鬼怪、花果树木、飞禽走兽以及各类风俗人物,如泥神、泥佛、泥鬼、泥花、荡秋千、游水童、不倒翁、牧羊童、倒沙孩、纺织女等,都是孩子喜爱的题材,这些品种在各地民间玩具中亦属常见品种。
据了解,吴媚娜是姑苏“皮老虎”第四代传人,手艺传承自她的父亲吴为民,从7岁开始接触“皮老虎”到现在已经有40年时间。当年,她跟着父母到观前街摆地摊卖“皮老虎”。后来,吴为民申请了固定的工艺亭用来销售“皮老虎”,每个月能卖几百只,特别是每年的旅游旺季,一个月能卖上千只。“我们的顾客来自天南海北,还有外国游客。我准备继续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吴媚娜坦言,她的父母都已年过七旬,制作“皮老虎”主要是出于一份热爱。“皮老虎”不仅给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还让他们收获了许多年轻的“粉丝”。和年轻人在一起,吴媚娜觉得自己也变年轻了。
现场演示制作过程
非遗拓展课堂传承传统民俗
近期,和美社区党支部依托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专门针对青少年开设了非遗拓展课堂,其中就包括制作“皮老虎”。第一堂课,吴媚娜就拎起两只系着红绳的“皮老虎”,现场为大家演示制作过程。“‘皮老虎’的毛坯要先倒置在颜料桶中,等到全部浸没,立刻拿出,迅速挂在旁边细长的竹竿上,三四天之后,方能上画。这也是最有趣的环节。”吴媚娜在模型上用自制毛笔画了起来,不一会儿,“皮老虎”胡须就出来了。最后,她用红、白颜料分别点出“皮老虎”的眼白、眼珠和耳朵,一只活灵活现的“皮老虎”就画成了。
据悉,和美社区党支部邀请吴媚娜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吴文化、感受非遗魅力,并希望能有更多人对“皮老虎”感兴趣,让这门老手艺能够得到传承。如今,吴媚娜也把制作“皮老虎”的手艺传承给了丈夫和女儿,也在社区里传播制作技艺。她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热爱非遗的年轻人加入传承“皮老虎”技艺的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