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今年以来,江苏牢牢抓住这个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在基础研究培育上加大耐心,在基础研究布局上加快步伐,在快与慢间跑出稳稳的创新节奏感。
今年3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引发学界关注——南京大学杜灵杰教授团队通过自主设计的实验设备,首次观察到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投影”。这标志着自20世纪30年代引力子概念提出以来,世界范围内首次在真实系统中发现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这一重大发现,对理解全新的关联量子物理以及实现拓扑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说:“江苏省科技厅以及物理研究中心提供这么一个土壤,让我们去做一些看起来可能比较很难实现,但意义很重大的‘从0到1’的原创工作。这本身也是在制度上很大胆的一种探索。”
基础研究“急不得”,需要长期稳定支持。针对这一客观规律,江苏省科技厅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杜灵杰所说的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正是其中之一。在这个特区,科研人员被赋予充分的科研自主权,能够瞄准科学前沿,自主选题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特区不要求科研人员赶发论文,而是以学术贡献和价值创造为新的评价体系,宽容科研探索中的失败。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王伯根说:“我们鼓励年轻人坐‘冷板凳’,瞄准国际上拓扑物理领域里面的重要的难题积极攻关,通过经费的支持和职称的晋升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依托这个平台快速成长为国际领军人才。”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江苏省前沿引领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支持下,南瑞集团针对极端条件下电力系统应急保供这一难题,组织科研人员开展协同攻关。面向应用开展基础前瞻研究,南瑞通过长线技术规划力争慢工出“新活”、出“绝活”。
国家电网南瑞集团稳定公司新技术预研部经理黄杰说:“通过这10年的攻关取得世界级的重大成果,未来为我国的能源电力安全和双碳变革持续提供保障。”
基础研究“急不得”,但江苏夯实创新基石的速度也“慢不得”。江苏在去年底印发实施《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学、战略性新材料等18个重点领域,省科技部门部署人才、平台、投入等18项主要任务,开启3家“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配套20条政策措施,高水平建设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在全国率先设立基础研究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4.8亿元。
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刘波说:“加强基础研究,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所以,我们在科技投入方面,还要向技术和前沿领域更多的倾斜,在一些重点方向、关键环节、关键学科给予重点保障。我们要不断地夯实平台支持,希望能够成为基础原始创新的重要的突破地、策源地,能够真正在江苏的科技高原上树立起科研的高峰。”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黄蒙 龚俊杰 沈杨 杨国 陈忠耀 编辑/张萌)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