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再过20多天,我们就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踏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从今天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我们的记者将走进江苏城乡各地,真实记录75年来江苏大地上的沧桑巨变,全景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全省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奋进,埋头苦干,坚决扛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阳光明媚的小村口,4位年轻姑娘每人推着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龙头上挂着秤,后座架上放着盖有白布的匾篮,浅笑盈盈地走在回村小径上……
1986年5月,新华社记者杨飞在江苏省宿迁县耿车乡(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采访时拍下了这张合影。照片中的主人公,是当地农村涌现出的豆制品加工专业户。三十八载,时光飞逝,姑娘们的青春朝气和喜悦之情依然令人动容。而她们脚下这片土地,也在时代浪潮中经历蝶变。
耿车乡湖稍村豆制品加工专业户进城卖豆腐归来。 (杨飞摄于1986年5月)
今年9月4日,昔日卖豆腐的四姐妹受邀做客半年前落户耿车的小众潮玩直播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诗宇 摄
卖豆腐四姐妹直播间里再“同框”
9月4日,照片中的王艳玲、耿玉华、陈艳红、王玲华(从左到右)受邀做客半年前“落户”耿车的小众潮玩直播间,体验一把“带货”的新潮玩法。这也是她们4人时隔多年后的首次“同框”。
“家人们,这就是38年前第一批带货卖豆腐的4位漂亮姐姐!她们算得上是‘带货界’的老前辈了。”听到00后女主播赵倩瑢如此介绍,老姐妹们顿时乐开了花,仿佛一起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
“豆腐,卖豆腐!”每天清晨,清脆洪亮的吆喝声响起,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叫卖的姑娘小伙,成为耿车街头一道风景,四姐妹就是其中的成员。凌晨2点,起床做豆腐;4点,结伴骑车从湖稍村出发去乡里卖豆腐;为了在中午前将豆腐卖完,她们还经常骑车前往更远的睢宁县沙集乡。
“每天我都要骑100多里路,冬天手上长满了冻疮。”年龄最小的陈艳红那一年才15岁。她回忆道,当时农村的烂泥路非常难骑。印象最深的是,出门卖豆腐的第二天就摔了一跤,她顾不得身上疼痛,爬起来后赶紧查看豆腐有没有摔坏。
“靠着这辆永久自行车,我卖豆腐贴补家用、供弟弟妹妹读书。我们能吃苦、有干劲,车轮子转起来,家里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同为70后的耿玉华说。
王艳玲、耿玉华、陈艳红、王玲华(从左往右)来到“耿车之路”展览现场,在老照片前回忆过往时光。
正是从那时起,地处淮北的耿车——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要饭乡”,探索出了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四轮”齐转的振兴发展新路,大力发展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等产业,探索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振兴农村经济的路子,被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命名为“耿车模式”。
耿车迅速吸引了全国的目光。仅1986年,就有7万人次来到这个人口不足4万的苏北乡镇参观。在湖稍村村口,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杨飞偶遇四姐妹,便用镜头定格这群豆制品专业户愉快归来的瞬间。
亲见“垃圾镇”变身“淘宝镇”“生态镇”
9月4日,四姐妹徜徉在王艳玲、陈艳红生活的大众村,眼前河水清澈,绿意盎然,景色秀美,“农村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标语格外醒目。“十几年前,这里垃圾遍地、臭气熏天,连河里都堆满了破烂。”王艳玲说。
在白鹿书院举办的“耿车之路”展览上,各种图片、数据展示着耿车镇的历史与变迁。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产业曾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增长,王艳玲、陈艳红嫁到大众村后,也经历了这波“淘金热”。但当地也付出了环境严重污染的代价,2012年,耿车被环保部列为全国八大重点环境整治区域之一。
那时候当地老百姓常说,耿车不需要垃圾桶,因为整个耿车就是一个垃圾场。小学生绘画时将天空描绘成灰色,原因竟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天空就是这样的颜色”——从展览可以看到,耿车人直面这段发展史上的“伤疤”。
决不能为了钱袋不要生态!2015年,“两山”理念被正式列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2016年,耿车存续30年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行业画上了句号。村民们转型做起家具生产和多肉种植,通过电商平台经营售卖。耿车成为全国知名的“淘宝镇”,绿水青山得以重现。
“我们家后来转型做家具,开了淘宝店,儿媳妇做网店客服,每月收入6000多元。” 陈艳红笑着说。
耿车电商快递物流园。
如今在大众村,一条条家具流水线高效运转,客服人员敲击着键盘,将产品销往各地。2013年,大众村第一家物流公司艰难起步,时至今日已发展到58家。全村有3898人,注册企业、经营户为953家,平均每4人中就有一个创业主体,超八成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万元。
挂上“小黄车”足不出户“卖全球”
“过去我们通常卖生活必需品,现在年轻人更愿意为好玩、有趣的商品买单。”如今专注于多肉植物种植的王玲华说,她原先都不知道“多肉”是啥,随着这个产业在村里蓬勃发展,她也跟着大户开始种植,眼见着村里的年轻主播们足不出户就能将货品卖到全国各地,甚至远销至国外。
“顾客在‘小黄车’(电商功能)下单后,会把多肉寄养在这里。等10月天气转凉时,我再陆续给他们发货。”虽说9月是多肉植物销售淡季,但农业生态园里,主播王晶晶的直播间人气不减。他告诉记者,他的多肉大棚已经从1000平方米扩建到了3000多平方米,“直播让我走上新的创业路、学会了新玩法。但这行竞争也激烈,产品需要不断升级。”
9月4日,主播王晶晶(中)在耿车镇多肉种植园向陈艳红(右一)、王艳玲介绍多肉植物直播销售模式。
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网红变成新农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农村电商,续写可持续发展的“新耿车模式”。该镇坐拥绿色家居产业园、直播电商物流园、大众创业园等园区,200家电商直播团队落户,年销售超千万元的团队有15家,日最高发货量达1.1万件。
“经验都是干出来的。”“人啊,都得跟着大势走。”四姐妹交谈间“蹦”出来的这些话语,既质朴又耐人寻味。从“上街”到“触网”,从骑“自行车”到挂“小黄车”,发生在小镇的“带货”模式变迁,在岁月流转中铭刻下个体和时代交织的独特印记。
“不变的,是耿车人刻在骨子里永不服输的劲头,是对更美好日子的追求向往和接续奋斗。”大众村党委书记、耿车镇电商商会会长张坤说。
如今的耿车镇。
总策划:双传学 顾雷鸣
策划:田梅
统筹:肖勇 涂珂
文字:陈洁
摄影:王诗宇
摄像:王诗宇 曹凯琪
剪辑:曹凯琪 王诗宇
AI生成:王诗宇
美编:朱丽
通讯员:倪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