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打假得不偿失 戳中创新生态环境软肋
□苏报评论员
吴湘人企业打假反而得不偿失,从表面上看,是钱的问题,不法生产经营者直接侵蚀了正牌企业的利润,搞得正牌企业苦不堪言。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涉及的则是企业创新生态环境的大问题。
当前企业发展受到哪些因素困扰?前天,在工商部门召集的座谈会上,20家苏州的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企业负责人,齐刷刷把矛头对准了似是而非的山寨货、肆无忌惮的假冒伪劣产品,并直言:众多正牌企业投入很大财力人力打假,但结果发现,往往打的是一只“鸡”,付出的却是一头“牛”的代价。
企业打假反而得不偿失,从表面上看,是钱的问题,不法生产经营者直接侵蚀了正牌企业的利润,搞得正牌企业苦不堪言。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涉及的则是企业创新生态环境的大问题。因为,名牌企业产销的每一只产品,都是有“技术含量”的,其中无不凝聚着科技人员的心血、智慧和劳动。各种专利技术,更是知识产权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不法生产经营者提供的山寨货、假冒伪劣产品,轻易地“盗取”了这样的宝贵成果。因此,企业打假困局不打破,危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生态环境。“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治,创新从何谈起?谁还会有创新的劲头?
在全省创新格局中,苏州怎样发挥引领性作用?在推进自主创新中,苏州怎么追求原创性成果?在全面提升创新水平的基础上,苏州怎样打造标志性平台?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上,苏州怎样体现开放性和包容性?这是去年省委书记李强专门就创新向苏州提出四个方面的问题,即著名的“创新四问”。今年以来,“创新四问”让苏州这座一直走在发展前列的城市再度沸腾起来。苏州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纷纷做好创新顶层设计。
不过,从名牌企业面临的企业打假困局来看,苏州要想回答好“创新四问”,在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方面,保护知识产权这个短板还得抓紧补上。道理很简单,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因为,知识产权是人才创新智力成果最科学、最完整、最核心的体现,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创新者权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制度。为激励创新,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竞争优势,许多国家都将知识产权政策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企业打假,往往打的是一只“鸡”,付出的却是一头“牛”的代价。这种不正常现象必须得到及时纠正。编织好严密的打假网络,既是企业和公民的义务,更是政府的责任。知名企业、名牌产品遇到的共性难题,决不能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