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决不能“欠账”
□王伟民
关停排污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燃煤电厂又在进行新一轮超低排放提标改造……近年来,苏州对企业不法排污始终保持着高压态势,让生产企业普遍感受到来自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许有的企业会感到不习惯、不理解:如今,市场竞争的压力那么大,有必要在污染排放标准方面那么“自我加压”吗?
其实,这是部分企业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因为,即使是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的“达标排污”,对外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影响。譬如,达到一级A排污标准的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其化学需氧量COD 等多只指标,也是在地表水劣Ⅴ类水之下的。这样的排污企业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排放量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了自然界水体的自净能力,本身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欠账”。更何况,那些落后产能,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再加上还存在不达标排污、偷排等行为,那么对生态环境来说,简直就是灾难性的了。想想看,苏州全市涉及污染物排放的企业总数超过4万家,即使是极少数企业存在不法排污行为,后果也不堪设想啊!
“出来混的,都是要还的。”雾霾、水体黑臭、土壤重金属污染,这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留下“欠账”之后,大自然做出的自然反应。还上这个“欠账”,近几年,苏州在环境治理、生态建设方面“砸”下的钱是惊人的。信手摘取几个,足以吸引眼球:
2008年3月,在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上,苏州市排出治理项目有396个,当时预计总投入739亿元;
2015年10月,苏州计划三年投100亿元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今年4月初,苏州又计划投134亿元,建33项生态工程。
老城区河道环境整治、全市建成区城镇黑臭河道治理、农村河道治理、太湖水污染防治……一个水字,近几十年来,苏州究竟“砸”下了多少钱?虽然没有看到官方完整的统计数字,但从零散的来看,已经不得了了。
带有污染的GDP是不可取的,GDP只有绿色才能真正造福百姓。生态环境决不能“欠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