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绿车”的功能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接驳工具层面,而应当成为整个城区“慢 行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骑车出行”理应变成更多市民的日常出行习惯。“
现如今,“共享单车”热得发烫,就像是一夜之间突出冒出来的那样。其实,在苏州,2010年8月30日全面启用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应当是它的“前辈”了。多年来,规模庞大、布局成形的公共自行车,早已成为很多苏州市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基于它的外貌,赋予了它一个昵称“小绿车”。
近日,苏州的“小绿车”又传出消息:今年苏州市区(含吴江)将建设180个公共自行车站点。同时,为了提升公共自行车舒适度,还计划新增公共自行车5000辆,淘汰更新6000辆。这对于把“小绿车”当做出行组成方式之一的众多市民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苏州市区特别是老城区范围内,道路交通资源十分紧张,车多路堵是一种常态。如何倡导与引导更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是一道必答题。但从百姓的角度来看,只有解决好多种交通工具的接驳问题,才能让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成为现实选项。举个例子,某市民从家里出门到轨交站点有不小的一段距离,而他出了轨交站点赶往工作单位又有不小的一段距离,怎样接驳?如果只能步行,那么他很有可能就放弃公交出行的选项了。
苏州“小绿车”的出现以及迅速扩容,应当就是顺应和满足了市民出行的需求,及时填补了需求空当。不过,从苏州城区的道路交通发展趋势状况来看,“小绿车”的功能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接驳工具层面,而应当成为整个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骑车出行”理应变成更多市民的日常出行习惯。
让更多的人愿意选择“骑车出行”,肯定需要城市管理者给出足够的理由。从这种角度来看,不妨进行“倒拍账”,看看“小绿车”出行目前还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譬如,“小绿车”的管理能否学习“共享单车”的先进管理经验,租借、使用起来更方便?又如,在安全性、舒适性方面,能否与时俱进?再如,在路权分配上,能否向“小绿车”倾斜些,避免与机动车争道现象?等等。总而言之,有关各方都应当为“小绿车”出行多创造些好条件。
试想一下,苏州城区的“小绿车”满街跑,何尝不是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呢?
□苏报评论员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