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给新型祭扫方式多一点认同
□若 虚
清明节前夕,南京雨花台功德园推出“代客扫墓”新服务,微信直播扫墓全程,逝者的亲属通过官方微信,输入密码即可看到实时代扫全程。
与此同时,在祭扫观念的演变中,一些陈旧的陋习正在慢慢淡出,代之以生气蓬勃的文明之风。一捧鲜花寄托的追思,时空邮局、千纸鹤、小风车携载的缅怀,一瓣心香,深情凝视,心灵的对话远比那些燃烧的纸钱温暖得多。壁葬、树葬、花坛葬、骨灰撒海等殡葬方式逐渐深入人心,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清明扫墓,是民俗也是传统文化。因为扫墓自古大都是亲力亲为,很少有人代扫,所以有人对一些新型扫墓方式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这些祭扫方式会让扫墓失去应有的仪式感,是对逝者的不敬。
然而,无论是祭扫方式的演化,还是殡葬方式的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清明祭扫,缅怀先人,其间沉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但祭扫未必一定要焚烧香烛纸钱,更不一定要购买大量昂贵的祭祀用品,在形式上攀比炫富。树立现代文明的祭扫观念,积极倡导用植树、送花等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方式祭奠,把祭奠先人的传统习俗和善良愿望用更加环保、自然的方式进行表达,追思祖辈,才是亲情最好的载体。
事实上,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半径急剧扩大,不少人远在外地、外国,确实不太方便回到家乡。有了直播代扫服务,他们可以以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哀思,使祭奠者在“心到”的同时实现虚拟的“人到”,创造了新的仪式感。
文明总在不断战胜不文明,传统也在悄然自我更新、延续。我们不妨给这些新型的祭扫形式一点时间,如果契合了部分人的心理价值和文化取向,那就可以大胆尝试。反之,它就不会有生命力,最终要被淘汰。
殡葬方式的变革,更是时势所必然。我国人多地少,墓地的供给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倡导骨灰处理多样化,推行不保留骨灰的殡葬方式,保护土地资源,是大势所趋。
另外,移风易俗不仅要有民众的自觉,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这些年无论是祭扫方式的演化,还是殡葬方式的变革,既有自觉要求,又有外力推动,如此才能形成合力,继而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