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科普馆功能 不能止步于免费开放
□苏报评论员 肖平
科普教育基地或者社区科普馆如果能结合学校的学科体系,分年级、分学科与学校的课程对接起来,如果学生能随时在现场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知识点,那么,这样的免费开放,定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是科技创新的最大潜在力量,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让青少年享受科普大餐,这是值得点赞的好事。
来自姑苏区的消息,在该区启动的2017年科普宣传周活动中,除了青少年科技竞赛、菜单式科普讲座等活动外,科普周期间,该区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社区科普场馆都将免费对外开放。无疑,这对激发青少年的科普兴致,培育公众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问题的关键是,本意让广大青少年以及更多公众享受的科普大餐,有时候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以免费开放的场馆为例,不管是科普教育基地,还是社区科普馆,近年来,相关部门的建设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这些身边的科技教育资源利用率尚有不少需要提高的空间。即便是免费开放期间,很多时候,走进来的参观者大多是组织而来,参观的过程,要么只是满足于好奇心,匆匆走过;要么就是走个过场,并不能深入探寻其中的科技魅力。上海科技馆曾经做过“场馆观众学习模式研究”最能说明这一点,在该馆调查的亲子、青年、老年等各类参观群体中,学生团体的平均参观时长是最短的,在某一展品前的平均停留次数也是最低的。
如何能让免费的科普教育基地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如何能让免费科普馆不仅是一次应景的开放,还能成为激发科技兴趣的课堂?显然,科普教育基地或者社区科普馆需要的是与学校更多的沟通和对接。如果能结合学校的学科体系,分年级、分学科与学校的课程对接起来;如果学生能随时在现场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知识点,那么,这样的免费开放,定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