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会做岂不是一道“诡异的光”?
出现连原文作者也不知如何回答的情况,只不过是一次“露馅”,其深层次问题,应是对目前教育存在问题的反思。
上周,高考刚刚结束,但有关高考的话题,依旧有不少看点值得回味,有的更会促人思考。
比如,浙江省高考语文阅读题中,其中有一道如何理解一条草鱼眼睛发出的“诡异的光”,这个问题连原作者都说不会做。作者自称,当时就是想“搞笑”一下而已。
那真是有点搞笑了,难怪网友会说,考生高中辛苦三年,被一条草鱼坑苦了。这尽管有点调侃,但无疑深藏无奈,更是对当下语文教育和考试的一种警醒,连原作者都不知道的答案,怎么会让出卷者解读得如此精准完美,这样的考题自然就值得商榷了。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向来占据很大的比例,而这种题型的考查,在语文试卷中从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部分。无奈,参考答案总在“限制”着大批脑洞的增长。因此,出现连原文作者也不知如何回答的情况,只不过是一次“露馅”,其深层次问题,应是对目前教育存在问题的反思,语文考试难道非要钻在这种“云里雾里”出不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高耗低效,这一直是语文教育饱受诟病的实况,学生花了这么多时间学习,平时大量就耗在练习“诡异的光”这样的题海里,自己能读些课外书的时间却很少,长期陷在这样的“怪圈”里,又怎么能增强见识,提升语文素养呢?这才是这条“死鱼”给出的有益启示。
众所周知,高考就是一根“指挥棒”,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学生怎样学习,主要就是围着它转。因此,“指挥棒”如果能引导得好,整个语文的“教”和“学”就可能迎来另一番景象。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何改进考试方法,优化试题质量,应该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教育改革年年在喊,为何效果一直不那么明显?其中一个原因是教育考试中的一些积弊没有很好地革除,就像高考语文试题中发出的那道“诡异的光”,不知能否引起那些教育决策者的深思?
□马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