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注水就要“挨板子”
□杨仲
因为社会的不诚信,各种认证才被市场催热,但种种乱象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谁来给认证机构认证?
如果真的“绿色”“有机”,蔬菜卖这么贵也就罢了,问题是很多一跃成为“贵族”的,其实就是普通蔬菜。贴个标,穿上一件新衣裳,价格就高达数倍甚至10倍,这样的消费乱象让消费者强烈感受到自己成了冤大头。
什么东西都要让消费者自己提高辨识度,这不现实,而且也不合理。常态的买卖关系,诚信是基础,所以,任何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的无良行为都应该得到鄙视和遏制。这其中,可以看到,除了模仿外观、误导消费的行为让人深恶痛绝,那种注了水、造了假的认证更让人觉得可恶。
正因为市场的鱼龙混杂,消费者在选择时才特别看重第三方检测或认证机构的报告,相信第三方才是公正客观。然而,花钱就能办证或者认证相当不专业、不负责,这就好比用来辨明是非曲直的标尺本身就存在问题,对消费者来说,这是多么痛的一种讽刺。某种程度上,打着正规认证名义的招摇撞骗,隐藏得更深,迷惑性更大,危害也更广,所以,对于认证机构助纣为虐地行为应该严惩。
因为社会的不诚信,各种认证才被市场催热,但种种乱象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谁来给认证机构认证?如果第三方机构充当了度量衡的角色,那保证它本身不偏不倚是首要的前提。认真、负责、公平、公正,这是第三方认证或评测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职业操守,这一点如何来保证?提高门槛、优化流程、加强监管,必不可少。如果说,产品检测环节有漏洞可钻,那应该想办法通过操作流程改造去规避。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认证一旦被发现有注水事实,都应该给认证机构计入一笔不良记录,通过一定的考核和处理来倒逼认证机构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