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看望老师”是面镜子
□苏报评论员杨仲
“学生看望老师”是面镜子。大多数学生毕业即与老师“失联”,这个尴尬照出了学生的失礼,但同 时也照出了当前教育中的一些缺失:怎样让老师的教育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说白了,就是走心。
教师节之际,一个话题引发了很多关注——毕业后,你还会探望老师吗?根据记者调查,100人当中,有59%的人表示不会返校看望老师。在采访当中,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毕业超过十年仍与老师经常联系的只有屈指可数几个人,一半以上的学生基本“失联”。
毕业后,你还会探望老师吗?这个问题问得好,问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虚,也问出了当前师生关系的一种尴尬。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道出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人生当中知识甚至是人生观、价值观较早的领航者,他们对我们影响深远。在校时,接受谆谆教诲,离校了,仍不忘感恩,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应有的素养。
从这个意义上,毕业之后仍然能在适当的时候去看望老师,表达的就是一种感恩和尊重,弥足珍贵。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需要反思:为什么学生毕业了之后就会与老师“失联”?背后的原因值得分析。固然忙孩子、忙工作或者空间距离远了,这些都是客观原因,但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那或许就是从一开始师生之间就缺乏走心的交流和互动。
其实每个人心里也都有自己的一杆秤,那些真正影响他、触动他甚至改变他的人和事,他会一辈子记忆深刻,而且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丰富,会因有所感有所悟更具一颗感怀的心。反观现在的教育,对生硬成绩和分数的过分看重,可能疏淡了暖心的嘘寒问暖和交心。另外,校外教育比例在加重,老师对学生的好也往往在有偿模式下被视为了一种理所当然。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涯记住的只有没完没了、千篇一律而且是枯燥乏味的功课,那感恩之心自然就会少了。
所以,“学生看望老师”是面镜子。大多数学生毕业即与老师“失联”,这个尴尬照出了学生的失礼,也照出了当前教育中的一些缺失:怎样让老师的教育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说白了,就是走心。能不能走心,恐怕只教知识不够,价值的引领、人生的领航才是更让人记忆深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