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更要“站起来”
□苏报评论员杨仲
忍气吞声地认栽,这是当前出口企业遇到反倾销时最常见的态度。应诉不积极,不战自败,让进口国如此轻 而易举地不战而胜,这种软弱,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的方式来保护本国企业的风气。
近日,吴江一家民企收到来自商务部的通知,在此次印度商工部针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对硝基苯胺反倾销调查中,他们企业成为8家企业中唯一“豁免”、反倾销税为零的企业。这家民企为什么能“豁免”?这与其不惜代价,敢于对印度反倾销说“不”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一家民企,与外国政府打官司,胜诉率非常低,而且一场跨国官司成本巨大,花费动辄上百万元,到头来还很可能一场空。这些都是现实的顾忌,忍气吞声地认栽,这是当前出口企业遇到反倾销时最常见的态度。应诉不积极,不战自败,让进口国如此轻而易举地不战而胜,这种软弱,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的方式来保护本国企业的风气。
哑巴吃黄连,结果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相反,敢于拿起法律武器说“不”,在反倾销调查中被“豁免”,实现反倾销税为零的目标。这样的对比应让更多的企业有所醒悟——企业要“走出去”,更要敢于“站起来”。
在今天,反倾销成为国际贸易摩擦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我国是受到反倾销次数最多的国家。这里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原因是我们的企业对反倾销的意识不强,无论是在国外遭遇反倾销还是国内遭遇外国产品倾销,维权、据理力争的主动性都不够。一方面是考虑到维权的成本,觉得代价太大、得不偿失;另一方面是不愿意当“出头鸟”,希望借其他企业应诉成功而享受“豁免”之果,结果形成了同行集体的不应诉。而客观上,低价竞争也是我们的硬伤。凭借着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的优势,我们的出口企业往往是把价格作为抢占国际市场的杀手锏,一味拼价格就很容易让自己成为反倾销的对象。
有作为,才会有地位。企业“走出去”之后如何才能“站起来”?第一靠勇气。要学学吴江这家民企,在权益受损时,及时站出来,拿出魄力,展现底气,敢于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为自身正当利益而战。可以想象,当中国出口企业能够抱成团据理力争,一改往日那个甘愿受气的“小媳妇”形象,进口国慢慢也就不敢轻易妄为。
第二靠实力。要摒弃简单竞价销售的路子,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让能力、实力成为赢得市场真正的底气。
第三靠规则。企业“走出去”不容易,在“走出去”之前应该做好各种准备和风险防范,比如,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法规和文化,要分析当地同类产品的市场构成,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保持合理的增长和恰当的比例,防止陷入反倾销的泥潭。以如此成熟之心理、坚实之步履“走出去”,我们的企业才能更好地“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