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勇向前。
大力实施“555计划”,是落实“两聚一高”总目标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当前,吴江坚持以提高发展质效为中心,以增强群众获得感为落脚点,合力同心、协力共进,全力全速推进好每一个项目的实施,努力实现实力提升、产业提档、城市提级、幸福提质。
五大平台
提升产业承载力
强化龙头带动,强化目标定位,强化产业集约集聚,高水平推进好五大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四大片区以及各级各类科创园、科技园区和特色小镇承载力,全力提升吴江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高水平建设苏州湾科技城。重点实施好苏州湾科创园、软件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总部经济区、金融小镇等功能片区。大力发展大数据、软件信息、文化创意、金融、总部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园区。深化与国测集团、中交建、国科控股等集团型大企业的合作,紧盯步步高、亨通、天安数码、福田文创等特色产业项目,为落户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确保洽谈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做实新城发展活力和潜力。
高起点打造新型半导体产业园。积极抢占具有广阔应用空间和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型半导体产业制高点,以华功半导体“一院两中心”、英诺赛科、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机光电技术研究所等为牵头项目,打通产业链关键节点,打造集研发、生产、科技服务和孵化于一体的新型半导体产业化基地,加快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大优质项目招引力度,加快欧普照明、大峡谷光电、新朋汽车等落地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技美半导体、光速充电桩等一批洽谈项目签约落户。充分发挥汾湖高新区首期20亿元的产业基金功能,更好支持新型半导体产业园发展,带动新型半导体产业加速集聚。
高要求落实智能装备产业园。发挥现有欧美企业的集群优势和智能工业的先发优势,加快引进培育2-3家龙头企业,持续壮大“专、精、特、新”专业化企业队伍,加速形成工业机器人、高端精密机械、智能控制系统和汽车智能装备等四个功能特色,全力打造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高端智能装备产业核心区。以智能装备产业园为引领,研究推进苏州湾智能制造创新协同中心建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引导工业大数据推广应用,推动智能制造从“机器换人”到“数据换人”的加快升级。重点在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电缆、电梯等传统优势产业上,攻克一批共性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智能工业发展标准,树立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全力打造吴江智能工业升级版,把吴江打造成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
高标准推进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以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高标准编制园区总体规划,积极稳妥做好前期各项工作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制定出台印染企业搬迁入园政策,按照“五个集中”的要求,统一标准、统一政策,加快推动印染企业集中入园,确保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5%,能源消费总量下降10%目标。
高层次规划中鲈现代物流科技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国际商贸、先进制造等产业,加快培育高效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知名物流服务品牌的区域总部、区域运营及结算中心和分拨分销中心。以创建省级孵化器和物流科技小镇为契机,加快完善信息交易平台等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全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物流科技园。
五项工程
提升群众向心力
围绕增收、减负、激发活力、释放潜能,全力做好推动富民的“加减乘除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群众更多得到实惠、更好共享成果。
聚焦聚力促进富民增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手工、特色农业等富民产业,积极鼓励创业、培育致富带头人;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着力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持续增加居民的“口袋”。积极实施社保体系融入苏州工程,在居民基础养老金、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待遇等方面进一步缩小差距。完善兜底保障功能,不断提升因病致贫、返贫群体的保障水平,着力形成长效机制。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更好实施精准帮扶、精准救助。启动惠村公司三期项目,确保全年村级经济稳定性收入增长8%,建设经营性物业8万平方米。深化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充分发挥“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应,把更多休眠资产变成财富“活泉”。
补短补缺完善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以标准化促均等化、提升普惠性,增加城乡居民的“隐形财富”。加快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和瑞金医院苏州分院建设,确保年底基本具备搬迁使用条件。加快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促进覆盖区、镇、村(社区)分级诊疗体系形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加速下沉。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积极探索“公建民营”等多种办学模式。推动集团化办学落地见效,年内新组建3—4个教育集团,大幅提升吴江教育质量和水平。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加快推进乐龄二期建设运营。积极推进“政社分开”,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常态机制,不断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继续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试点各区镇全覆盖。
提标提质建设美丽镇村。深化美丽城镇建设,优化完善震泽、七都2个示范镇建设成果,同步推进其他各镇开展集中整治。深化被撤并镇环境整治提升,按照“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的原则,强化办事处管理职能、提升服务水平,推动人员、职能下沉,精准配置好城乡公共服务事项、确定好服务半径和覆盖人群。加大社区邻里服务中心“缤纷荟”的复制推广,方便群众就近办事。积极争取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融汇融合实施重大交通。加快启动江陵路、苏同黎公路、同津大道等城区快速化道路建设,尽快形成主城区内部环形快速路体系。推动苏州湾1号、2号两条隧道建设,积极做好苏州西环南延通车准备、做好同津大道北延工程。积极推进沪苏湖、通苏嘉两条城际高铁规划优化完善,全力打造南苏州高铁枢纽站。加快松陵大道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推动汾湖高新区与上海东方绿洲间的城际BRT实施,积极谋划轨道交通与苏州工业园区段的衔接以及区内四大板块之间的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启动S6线建设,通过交通的无缝对接更好融入苏州主城、更好接受上海辐射。
固本固优提升平安法治。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全面完成“村村通”技防三年建设计划。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大型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继续加强金融风险防控,维护良好的金融生态。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传导,狠抓安全生产各项举措的落实,切实保障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五大高地
提升核心竞争力
以乐居乐业乐游为目标,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不断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全力争当引领沿太湖城市建设的示范。
强化目标导向建生态文明高地。大力推进“263”专项行动实施,年内关停替代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不少于30台,实施65蒸吨及以下锅炉环保改造,关停化工企业不少于13家,确保年度减煤任务完成、减化目标任务两年内全部完成。全面开展“三水同治”,年内淘汰喷水织机不少于4万台。加大雨污分流、控源截污力度,年内确保完成新建、改造污水主次管网不少于60公里,新增城镇生活污水收集量不少于2.4万吨,高标准完成25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加大畜禽养殖整治,完成太湖一级保护区70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关闭搬迁,综合整治限养区296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加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年内将住家船全部清理到位;全面梳理、迅速推进黑臭河道整治,确保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加快完成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启动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强化顶层设计建智慧城市高地。加快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探索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化,加快实现全区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和动态配置。完善智慧吴江顶层构架,有序推进教育、医疗、交通、农业、气象等各领域智慧工程,逐步拓展公共服务内容,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类便民服务。推进智慧吴江体验中心建设,实现重点应用全方位集成,全面展示智慧城市高地建设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强化开放包容建创新创业高地。抓好创新“24条”和人才“15条”政策的落实,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完善“政产学研金”协同机制,推进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在内的全方位创新,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2.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37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超350家;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快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以5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深入实施“人才生根”计划,加大中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以更加包容的姿态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提高引资质量,鼓励有条件、有实力企业加快“走出去”,打造一批国际化企业。大力度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争取到2020年形成30家左右的上市企业队伍。
强化文旅融合建人文休闲高地。坚持把文化元素注入旅游产业开发全过程,厚植特色文化根脉,保护传承好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做好“旅游+”文章,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现代农业、田园乡村相融合,从单纯景区建设转变为多业融合发展。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加快以亨通苏州太湖梦幻世界、天洋梦东方等为重点的38个旅游项目建设,推动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进一步推进特色小镇打造,提升发展民宿经济,形成东部水乡古镇休闲旅游区、南部丝绸商贸文化旅游区、西部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三大片区”发展格局,打造休闲度假游目的地。
强化效率效能建政务服务高地。围绕“放管服”,完善拓展行政审批“一窗式”服务信息系统;优化“模拟审批”机制,推进全链条“模拟审批”,真正促进项目快审批、早落地、早投产;进一步推进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工作,全面建立服务企业“代办制”,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全面实现“3550”目标。围绕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加强调查研究和学习思考,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当好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更大发挥吴江政务服务的先发优势、品牌优势和服务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