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都是成绩好、能力强、背景硬、资源足的家长胜出,这样的标签一旦贴上,家长的好胜心也难免不会让家委会评选变成一个秀场。
最近,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上海某小学的学生家长竞选家委会刷了屏。名校学历、高管职位、海归背景,一份份竞选履历被晒出来之后,网友纷纷表示被吓到,直呼“不亚于竞选CEO”。
首先要承认家长们愿意配合学校一起开展工作,这是好事。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确实需要建立一种更好的连接与互动关系,把学校和老师的要求传下来,把学生和家长的诉求递上去,沟通顺畅、频率协调,这样可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把孩子们教育好。
不过,一个小小的家委会名额让家长如此不遗余力地去拼抢,热情过度的背后似乎也让人觉得多少有些猫腻:家委会成员的孩子是不是更受老师待见,会不会更容易获得一些荣誉?其实,现实版本里这些还真有点说不清楚。反正一般就是成绩好的学生家长更容易成为家委会成员,家委会成员的孩子一般也都是成绩好的学生。
评选家委会成员究竟以什么为标准,这确实是个问题。如果都是成绩好、能力强、背景硬、资源足的家长胜出,这样的标签一旦贴上,家长的好胜心也难免不会让家委会评选变成一个秀场。
其实家委会承担的功能不复杂,有着名校学历、高管职位、海归背景的家长固然更能胜任,但是过度放大这些名利和关系,过度比拼容易让家委会变味,有悖于家委会设立的初衷,也会给学生传导不好的价值观。家委会成员评选,应该更多考量的是有没有一颗服务班级、服务孩子的心,而且考虑到孩子的差异性,以及遇到问题、提出诉求的多样性,在笔者看来,家委会成员的选择和组成也应该要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