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孙子送不识字的高龄奶奶到汽车站乘车,因为无票,无法送奶奶进站上车,很焦虑。于是,投书媒体,问何不推出送客票?这张不曾有过的汽车送客票,提出的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否增加人性温度的问题。
服务跟不上需要,是服务部门的事。但车站也有车站的难处,顾客多,客流量会随着节假日而大幅波动,必须依法行事。车站对高龄人和残疾人,原本配有引导人员,这种制度其实就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但旅客高峰期会导致人手紧张,无法完全服务到位,车站也焦虑。
一个完全凭票进站的规定让双方都焦虑,那么这个规定就难免有值得商榷处。
不妨参照火车的送客票。在动车高铁出现后的2014年,火车站取消了送客票制度,因为一来动车高铁月台人多会导致不安全因素增加,二来逃票的漏洞带来的损失不容小觑。但火车站立刻相应配套了“临时卡”,对需要照顾的群体实行凭免费的卡来送站和接站,非常人性化。汽车站为什么就不能见贤思齐?从服务的性质到运营的模式,二者可借鉴和互相学习处太多。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原本是人设置的,设置出来管束的是不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当制度连需要帮助的人也一同束缚了,这个制度就值得质疑,需要重新设置。
社会的老龄化是渐渐到来的,却是一个趋势,提供人性温暖的杠杆应顺势倾斜。实名制验证制度,能非常便捷地看到需要帮助者的实际年龄,如果是八九十岁的老者需要帮助,车站对之网开一面,还真的不过分。公交车上的高龄免费制,从没有到有,正是顺应社会年龄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如今私家车多了,家有高龄老人不动用私家车,大约也有一个经济能力的问题。向弱势群体伸出温暖的双手,哪怕只是一个姿态,一个眼神,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情怀,一座城市的文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