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湘人
定时、定点、定品种的垃圾收运模式及其系统,不仅可以反过来促进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反过来促进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苏州首个建在居民小区内的垃圾分类“智慧小屋”,近日在三元四村社区西侧落成。今后,除了日常对居民开放进行厨余垃圾积分兑换及垃圾分类环保知识宣传外,还将在中小学生寒暑假期间开展各类环保公益活动。
就像这座垃圾分类“智慧小屋”一样,近年来苏州各地围绕促进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截至目前,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文件就达60多部,并在全市初步形成了“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的局面,实现了对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农贸市场有机垃圾和日常生活垃圾等不同属性垃圾的“大分流”。同时,对居民家庭日常生活产生的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的“细分类”也在有序展开之中。
垃圾分类能否真正做到位,关系到破解“垃圾围城”难题的成败,所以不是需要不需要抓的工作,而是非抓不可并且必须抓好、抓实、抓出成效的工作。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除了要广泛增强全社会的垃圾分类意识、促进大众的垃圾分类习惯养成等等外,垃圾分类的收运模式选择,也是一个关键所在。譬如,定时、定点、定品种的垃圾收运模式及其系统,不仅可以反过来促进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反过来促进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鸡黄皮、牙膏壳子、废铜烂铁……可以送到回收站卖钱,那是经济清贫年代,很多老苏州人难忘的记忆。如今,生活富裕了,但勤俭持家的好传统不能丢,虽然作为个人和家庭在垃圾分类中,不一定能够获得太多的收入。但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对于一个地方、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来说,真的不是可以用眼前能挣多少钱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