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言
近日,河南太康3岁女童王凤雅的离世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有网络自媒体爆料称,王凤雅的父母利用治疗女儿王凤雅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而涉嫌诈捐。但随后事件就出现了反转,经当地警方和相关慈善平台澄清,王凤雅的父母不存在诈捐行为,倒是自媒体作者虚构事实以博出位,结果遭到网民一致谴责。而作者也出面道歉并删除了相关内容。
这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网络时代自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相比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时代,当下我们获得新闻的速度和渠道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网络上一旦出现某个公共事件,马上会吸引无数网民的关注,迅速上头条、上热搜……这样就会有更多网民参与互动,反过来推动整个事件的发展,其中的“网络大V”会迅速成为意见领袖,从而影响到事件的走向。“小凤雅”事件从发生到发展到反转,就诠释了这个过程。
网络时代下自媒体发布的“新闻”,往往都以流量为指向,为了吸粉赚流量,有时不顾事实真相,一味追求眼球效应,甚至还有的刻意编造事实歪曲真相。在“小凤雅”事件中,事后证实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存在。
对处于信息过剩时代的普通受众来说,对每天接收到的海量信息进行判断和过滤,可以说是一种基本要求了。不要听风就是雨,人家说什么信什么。消息源非常重要,在判断某个消息真伪的时候,一定要看看这是谁说的。另外,对于超出自己常识判断、过于匪夷所思的事件,也要多留一个心眼,越是耸人听闻的消息,越要镇定,让消息“飞一会儿”。此外,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小凤雅”事件的作者之一,其实早就被媒体曝光过造假“前科”,即使我们不知道,但只要检索一下,就不难分辨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