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作为企业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正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所采用。记者注意到,仅今年以来,截至2月8日收盘,已有67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股权激励方案,其中,“苏州板块”也有8家,科创企业占比高。
股权激励数持续增加
1月8日,金宏气体成为“苏州板块”今年首家发布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公告显示,该激励计划拟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激励对象共59人,股票来源为公司从二级市场回购的本公司A股普通股;拟向激励对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不超过525万股,占本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约4.84亿股的1.08%。
股价方面,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每股27.27元,即满足归属条件后,激励对象可以每股27.27元的价格购买公司从二级市场回购的本公司A股普通股股票,有效期自限制性股票授予之日起至激励对象获授的限制性股票全部归属并上市流通或作废失效之日止,最长不超过48个月。
金宏气体之后,南大光电、康众医疗、昀冢科技、科森科技、迈信林、中来股份、纳微科技等苏州上市公司今年均发布了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苏州板块”更有39家公司共计公告49例股权激励计划,较2020年度的27例增长81.48%。
“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主要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促进公司经营也会有好处。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越多,说明公司越聚焦于高质量发展。”对于股权激励计划数量持续增加,苏州证券业内人士表示。
激励赋能效果显现
事实上,近年来,整个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数量都在快速增长。
荣正咨询日前发布的2021年度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践统计与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A股808家上市公司共计公告826个股权激励计划,较2020年度的452例增长82.74%。股权激励数量达到了历年最高水平。其中首期激励计划436个,较2020年度242例增长80.17%,多期激励计划390个,较2020年度210例增长85.71%。
报告指出,A股市场股权激励已进入了“常态化”时代,成为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从实施效果看,股权激励也有效挖掘了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激励“赋能”效果显现。
以深市为例,2020年深市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剔除个别公司后,2020年全年、202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17%、38.75%,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4.79%、26.75%,收入规模和盈利能力均高于深市平均水平。
报告预计,2022年A股市场股权激励将突破1000例,国企股权激励有望突破100例,进一步体现“共富裕、严监管、规范化、常态化”的发展态势,中国的上市公司也会在中长期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中更具有竞争力和责任感。
科创企业占比高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8日,已有198家科创板公司推出了339份股权激励计划,约占科创板公司总数的50.64%。2021年度的股权激励计划公告中,科创板占了149例,创业板占了244例,科创企业股权激励覆盖率远高于A股其他板块。
为什么科创板、创业板股权激励探索和实践的热情如此之高?业内人士分析称,科技创新企业大多尚未进入成熟期,高度依赖核心技术和研发创新,因此有更多绑定和激励人才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股权激励计划的绝大多数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中,选择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成为最主要的激励方式。
“第一类限制性股票”,是指激励对象以授予价格出资获得的公司股票,在满足解锁条件后即可自由出售。“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则无需提前出资,激励对象在满足获益条件后,便可以用授予价格出资获得公司股票,限售期结束后即可自由交易。若公司不设置限售期,激励对象在完成股份登记后即可按相关规定出售。
“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使得激励对象避免因股价较高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同时可避免出现因员工离职等因素导致频繁回购的情况,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