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袁雪 苏报通讯员 肖萍
近日,在位于人民路南环路交会处的朗诗人民路8号小区,业主们一起制作“福”桶,“花”式迎新年,把福“抱”回家,而这一只只寓意吉祥的“福”桶,都是在一张乒乓球台上完成的。
小高层住宅外墙玻璃清洁、恒温系统时间调整……姑苏区吴门桥南环第三社区党委与小区业委会、物业和社会组织四方联动,围坐在乒乓球台前,携手将一件件居民们心头的大事、难事逐个击破,迎刃而解,构筑起小区治理新格局,让居民们的幸福感原地升级。
乒乓球台变身四方协同“议事台”
亭台回廊、流水绿地,仿若苏式园林;餐饮、健身、商超等周边配套齐全……2018年底交付的朗诗人民路8号,是吴门桥南环第三社区唯一的高档小区。小区内共有4幢小高层,其中,居民住户544户,商户137户。
“小区内外硬件环境虽然好,但是毕竟在古城的核心地带,空间有限,我们一直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小区居民退休党员顾凤英说。
前年9月,在街道和社区的指导下,朗诗业委会成立,经过社区、业委会与物业的积极协调沟通,原本闲置的物业配套用房重新启用,居民们终于有了活动室。活动室内,雨伞、针线包、放大镜、急救包、工具箱等物品,帮助居民解决了不少小麻烦。一位爱心业主还将闲置的乒乓球台贡献出来,摆放在活动室内,供居民进行日常锻炼。
意想不到的是,转变由此开始。乒乓球台不仅是居民休闲锻炼的设施,拆下球挡的乒乓球台,更成了“幸福邻里”的“议事台”。每月10日召开的四方联席会,搬到了乒乓球台前。
“因为靠近主干道,单元楼阳台的玻璃窗户和卷帘,集满了厚厚的灰尘。房子是小高层,自己擦不了,能否集中进行擦拭、清洁?”在社工包干走访中,不少居民提出这样的诉求。在随后举行的四方协调议事会上,社区党委书记倪振峰将诉求摊在了乒乓球台上。经过多次磋商协谈,当年底,小区所有住宅的玻璃及卷帘就完成了清洗,这也是小区交付以来的首次“洗脸”。
党员在前办好群众关注“大小事”
一次老大难问题的解决,让“四方”力量都备受鼓舞,如何让协同的效能得到更大发挥?经过一年多尝试,南环第三社区逐渐找到了“重大事项四方联议、民生实事四方联办、矛盾问题四方联调”的工作方法,形成会前联访、问题收集、政策学习、问题商讨、事项交办五步工作程序。
“小区407户居民中有近百名党员,物业负责人也是党员,由5人组成的小区业委会中,4名成员是企事业公职岗位退休的老党员。另外,日常巡查、走访的网格员一半以上是社区在册党员。”倪振峰告诉记者,每一次敲开群众家门,每一次收集群众意见时,走在前面的都是党员。
“去年夏天比较热,按照惯例,制冷国庆后就基本结束了,但是不少业主家里没有制冷设备,所以大家就反映恒温调控结束的太早。”业委会成员李晨告诉记者,业委会立刻联系物业,并与恒温系统公司沟通,为小区延长了恒温系统制冷时间。
去年,小区恒温系统运行时间调整、活动室装修、高大树木修建等6件群众关心的“大小事”都顺利解决。“党员们将群众诉求带回来,四方协同处理好,让事事有交代,件件有回音,才能赢得更多居民的支持,凝聚更多力量参与小区治理。”倪振峰说。
组织“有形”,治理“有效”,南环第三社区以“四方协同”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8个“草根”团队凝聚治理新力量
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抓手,在扎实推进“四方协同”建设中,小区实现高效长效治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热情提高了。“草根”力量的引入,则推动小区实现幸福“自循环”,让小区持续焕发生机和活力。
“我们老伙伴们定期在这里打八段锦,锻炼身体。”居民徐福根笑着说。小区长廊前的空地上,在“草根”的带领下,养生操、旗袍走秀等群文活动在这里相继开展,日益丰富。
把更多居民力量凝聚起来,社区建立起“草根”团队孵化站,通过群众推荐、活动挖掘和个人自荐,孵化“红蓝山舞蹈队”“暖融融燕子小组”“红橙蓝志愿小分队”等8个“草根”社会组织,以老带新的模式持续吸纳小区居民加入。
团队带头人带领成员主动认领为孤老买菜送药、上门理发等志愿服务项目,将“草根”力量就地转化为“治理增量”,不断延伸小区服务触角。
社区还高效利用小区长廊、楼道大厅、物业办公室、闲置空房等各类载体,因地制宜打造康悦长廊、暖心会客厅、朗诗幸福之家、福园乐龄日照中心等6个幸福场景,结合小区楼道打造“漂流书屋”等小微阵地,让小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助餐医疗、文体娱乐、协商议事等服务。
收集居民微心愿,建立服务清单,坚持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多元力量参与共治,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一张乒乓球桌见证了朗诗人民路8号“四方协同”的善治之路,更聚力赋能,构建起多元共治的小区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