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凌欣炜
实习生翁钒铖
它叫红红,一只蓝黄金刚鹦鹉。今年5月初,红红破壳而出,可它的亲生父母早有不喂养的“前科”,对它不闻不问,任由它逐渐失温。无奈之下,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的饲养员们当起了“奶爸”“奶妈”,将红红安置在办公室喂养。从此,“弃儿”红红过上了“爹疼妈爱”的生活。
4个月后,羽翼渐丰的红红回到同类身边,并正式与游客见面。而它与人类爸妈的短暂相处,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实例。
小鹦鹉被抛弃
人类爸妈出手了
蓝黄金刚鹦鹉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按照惯例,它们一旦对上眼了,就会托付终身,并共同哺育幼鸟。然而,红红却是个例外。
今年5月4日,红红出生了,一团小小的、无毛的肉球,眼睛紧闭。本以为它会接受父母的耐心喂养,得到充足的营养。但是它的父亲采食回来喂给母亲之后,母亲并没有继续投喂红红,这让时刻关注监控的饲养员们急得直跺脚。“蓝黄金刚鹦鹉属于晚成鸟,出生时全身裸露,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与早成鸟的幼鸟相比,它们更加脆弱。”饲养员吕芳说,红红刚出生时,肚子里有一个卵黄囊为身体提供营养,随着卵黄囊被吸收,如果一天之内没有喂食,很容易饿死。情急之下,第二天,饲养员从巢箱将已经失温的红红取出来,放入幼鸟保温箱,打算进行人工喂养。
就这样,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鸟禽班组7人开启了24小时育婴式养鹦鹉模式。“红红”这个名字起得有些随意,“它小时候比较秃,我们随便拿了红色水彩笔在它头上做标记,后来就一直叫它红红。”但是“奶爸奶妈”们的关爱丝毫不马虎。
“我们把它养在了办公室,持续观察它的嗉囊,空了就要喂食。最开始比较辛苦,两三个小时就要喂一次,需要轮流守夜。等到中后期,它的嗉囊逐渐长大,可以容纳更多食物了,喂食的间隔时间就可以相应拉长,逐渐到四五个小时。”吕芳说,食物营养调配也非常讲究,需要饲喂无壳饲料、鹦鹉滋养丸和鹦鹉专用的谷物奶粉,而这样的专用奶粉并不便宜,一罐要好几百元。
“叛逆期”到来
养鹦鹉就像养孩子
养护雏鸟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涉及饮食管理、生活环境、观察和护理等多个方面。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喂食的方式和对消化程度的判断。
“一次性喂多了可能会导致鸟儿呛到,若是在还未消化完全的情况下喂食,又可能导致积食,甚至危及生命。”幸而鸟禽班组早前就计划开展鸟类繁殖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这只金刚鹦鹉诞生前,我们尝试了玄凤鹦鹉的人工育幼,并将它成功养大了。”吕芳说,红红的到来几乎是无缝衔接,前面的经验派上了用场。比如,要用雏鸟专用汤匙进行喂食,科学记录每天、每顿喂了多少奶;要密切观察雏鸟的消化情况,通过精确控制奶粉的黏稠度、温度,保证食物的消化速度;每天要称体重,通过控制体重来确保雏鸟的健康生长。
不过相比安静、小巧的玄凤鹦鹉,人工育幼蓝黄金刚鹦鹉复杂得多——后者体型较大,成长发育时间更长,而且和小孩一样,也有“叛逆期”。“大约在出生后的2个月,红红的羽毛覆盖了大部分身体,活动量大大增加,好奇心驱使它探索周围的环境,并开始模仿成年鹦鹉的叫声。”同在鸟禽班组的饲养员龚丽娜说,“也是在这时候,红红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愿意站着好好吃饭,经常跑来跑去,这就给喂奶增加了难度,100毫升的奶常常要喂1个小时。”
因此,每天鸟禽班组办公室里很热闹,除了叽叽喳喳的鸟鸣,还有连哄带骗的喂食声:“红哥,给点面子”“红红,开饭了”……
延续爱与关怀
生命驿站正建起
从无毛肉球到羽翼渐丰,从被动喂食到主动尝试坚硬的果实和种子,从跟着人类爸妈走动到进行短距离飞行,经过4个月的悉心照料,红红已经成长为一只充满活力的蓝黄金刚鹦鹉。而今,它走出舒适圈,回到同伴身边生活,社交技能也越来越成熟。
看着红红逐渐恢复野外生存技能,能够与其他鹦鹉建立复杂的互动关系,“奶爸奶妈”们既不舍又欣慰。“虽然它现在看着体型很大,其实还是个宝宝,没有‘断奶’。每天我们还是会去给它喂些窝窝头、奶粉,平时路过也经常看看它、喊喊它。”吕芳和龚丽娜一同去看红红时,红红一下子认出了她们,还飞过来主动“求撸”。“这是我们第一次成功对金刚鹦鹉进行人工育雏,是‘从0到1’的突破。”吕芳说,希望通过红红的故事告诉人们,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轨迹,而爱与关怀是它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其实在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像红红这样既不幸又幸运的小动物还有很多,例如人工喂养的华南虎、亚洲象。
为进一步健全全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改善苏州陆生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今年,苏州启动上方山省级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建设,并同步开展上方山市级救护中心建设,依托苏州市石湖景区管理处的场地条件和动物救治、饲养等技术力量,使救助工作更加科学及时、协调统一。
据了解,目前该救助中心二标段建设工程已处于竣工验收阶段,竣工验收完成后,将报江苏省林业局进行验收。在不久的将来,这座“生命驿站”将为更多野生动物撑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