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生演出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苏报记者姜锋
苏州评弹,以幽默细腻的说白、婉转动听的演唱、声情并茂的表演和珠落玉盘般的弹奏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近日,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在南通举办,著名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金丽生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曲艺),成为现场令人动容的环节之一。
今年81岁高龄的金丽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一提起他,大家就会想到他最具代表性的弹词流派“李仲康调”以及他的代表作《杨乃武》《秦宫月》《四郎尽忠》《林冲踏雪》等。他的嗓音高亢明亮,表演富有激情,刻画人物生动,演唱韵味醇厚,台风稳健洒脱,深受观众喜爱。
从艺63年,从书台到讲台,从说书人到教书人,金丽生一直是三尺书台上“最美声音”的传唱者,始终坚守自己为评弹艺术奉献一生的初心。即使退休了,他也一边笔耕不辍,整理长篇弹词脚本,做评弹艺术的“淬火匠”;一边将鉴赏课从大学开到小学,做评弹艺术的“播种人”。他说:“你是传承人,就应该担当传承人的使命,没有退休一说。”
七八岁就能在一两千人的大会堂里清唱演出
苏州日报:金老师,你是著名的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怎么在你的小传中发现你是湖北人?难道你是当年的“新苏州人”?
金丽生:小传中并没有错讹,我的祖籍还真的是湖北。我的父亲是湖北沔阳人,母亲是北京人。而且我还不是汉族人,我的父亲是回族,我的母亲是满族,所以我是标准的少数民族。小时候我经常听母亲、外祖母说起家族的事情,据说光绪皇帝的珍妃叫我母亲的祖母为姑妈。我母亲的祖父是清末做过湖广总督的瑞澂,曾祖父是直隶总督琦善。
我父亲大约14岁到了上海,和他表哥一起做棉纱生意,后来做得不错,就自己开了棉纱花号做老板。所以我是在上海出生的,一直到小学三年级后才搬到苏州。当时,也算是“新苏州人”吧。
苏州日报:也就是说,你出身于工商业主家庭。那又为什么从事了艺术呢?
金丽生:因为我家是北方人,所以很多亲戚朋友也都是北方人,其中有一些是有名的京剧艺术家。比如说,我父母的媒人就是京剧“言派”的创始人言菊朋。他的夫人高逸安是个电影演员,新中国成立后每年都到苏州来玩,就住在我家。他们的女儿言慧珠,是梅兰芳大师的弟子。由于家里人都喜欢京剧,我也从小就受家庭熏陶。我6岁的时候,父亲就请了郭盛雨老师来教我唱京剧,学的是童声青衣。到七八岁,我就能在一两千人的大会堂里清唱演出《玉堂春》了。
苏州日报:你是怎么接触到苏州评弹的呢?
金丽生:1952年,我们全家从上海搬到苏州。因为从小受京剧熏陶,我比较喜欢文艺,也经常参加演出。我记得六年级歌唱比赛得过全校第一名,16岁时参加全市的中学生普通话比赛,还得了苏州市第一名。考高一时,我还报考了苏州市平江区业余话剧团,后来在学校演过话剧《万水千山》的第一主角。
至于苏州评弹,我在读初三的时候,听金声伯的《七侠五义》听上了瘾,连听了一个月。记得那时每晚六点半,我就带着邻居、妹妹到观前久安书场听金声伯说大书,连茶一毛二分钱。也听弹词,但唱词听不懂。后来又听徐云志先生的《三笑》,把我吸引住了,从那时就开始喜欢评弹了。到高一时,我有个同学,他会唱评弹,也会弹三弦和琵琶。在他的引导下,我也在三弦上摸摸弄弄,会弹一个很简单的过门,还学会了唱《宝玉夜探》《莺莺操琴》等6个开篇。但当时我最喜欢的还是电影和话剧,也曾经想今后能够在话剧和电影事业上有所发挥,并没有把苏州评弹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
苏州日报:那你后来是如何走上苏州评弹艺术之路的呢?
金丽生:高中毕业后,我首先考的是上海戏剧学院。当时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对整个江苏省只招五个学生,我进入复试前十名。复试以后,我感到自己希望很大,结果等了很久,上海戏剧学院一直没有发榜,后来才知道自己落榜了。正巧这时看到一个广告:苏州戏曲学校评弹部,也就是后来的苏州评弹学校招生。
我想,既然话剧的梦没实现,那考评弹学校也不错。初试时,下面坐了将近20位老师,有周云瑞、朱介生、景文梅、曹汉昌等,据说蒋月泉也在。结果老师对我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马上就通知我几天以后复试,而一般人都是要等通知的。复试以后,大概两个星期就发榜了,寄了张明信片给我,说我被录取了。
苏州日报:当时招生多少人?
金丽生:招了80多人,分三个班,弹词甲班16人,其中一部分是江苏省戏曲学校评弹班的,已经学了一年,转到苏州评弹学校;还有一部分是艺人子弟。弹词乙班有40多人,评话班有18人。
被苏州评弹学校录取后不久,突然有一天上午我家来了一位客人。我一看,是上海戏剧学院当时负责招考的老师刘建平。我感到很奇怪,怎么到我家里来了呢?他就跟我说:“第一次发榜的时候把你删掉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在即兴表演的时候模仿了一个主考老师。当时老师感觉你不大懂礼貌,所以就没把你放进去。后来我们没招满,排来排去,还是你比较好,所以这次要招你到我们戏剧学院。”我当时太高兴了。结果他去我母校调档案时,发现已经被苏州市文化局调走了,而且他们坚持不放人,所以我就没有去成戏剧学院。我当时很懊丧,到了评校报到后,情绪一直不太稳定,周云瑞、景文梅两位老师一直做我的思想工作,整整两三个月才逐步稳定下来。
三十回书四五十万字,全靠自己听会
苏州日报:苏州评弹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但过去苏州评弹都是师父带徒弟的,从你们开始才有了评弹学校。当时你们在学校里是怎么学习的?
金丽生:当时评弹学校很简单,业务就三门课:弹唱课、说表课和形体课。像我们弹词班的就是学琵琶、弹唱和说表;形体课很少,一个星期就一到两课。其他就是文化课。当时的老师都是名家,水平也比较高,教学也都很严谨认真。当时的学生也都是喜欢评弹才去考的,对评弹有感情,所以特别用功,也一直把响档名家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我入学后排在了弹词甲班。照理说我虽然会唱一点,但基本上还属于白纸,我当时对老师说,我乐器还不大会弹,就把我放在弹词乙班吧。老师说,你这个观点不对,虽然你的基础不如他们,但你的艺术天赋很强,你会很快赶上他们的。我当时因为是高中毕业后去考的,而评弹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初中毕业生,甚至是小学毕业生,所以教务处决定我可以免上文化课。他们上文化课,我就在房间或者教室里练专业,所以我练专业的时间要比其他人多一点。一年后,我在弹唱说表方面打下了基础,就离开学校去跟老师学长篇了。
苏州日报:什么样的机缘让你得以拜评弹名家李仲康为师?
金丽生:1962年8月份,苏州人民评弹二团的俞红叶团长把我带到李仲康先生家里,说:“李老,我给你带个学生来,叫金丽生,你看看。他的嗓音很好,跟你学《杨乃武》。”李仲康是一千九百度的近视眼,远了他看不清,一米以外就有点模糊了。他走到我前面一看:哎!这个小囡卖相真的蛮好。我当时皮肤白,颜值蛮高的。团长说:“你叫一下先生。”我叫:“先生。”当时不提倡拜师仪式,也不允许鞠躬,也不付拜师金,就这样拜师学了。我8月跟他见面,到9月1日,就跟老师跑第一个码头,在无锡荡口镇,这就是我的第一个码头,一个月都在那里听书。
老师出身评弹世家,自创流派,形成“李仲康调”。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嗓音好,高亢激昂,有金属声,情感充沛,很好听。特别是他与师兄李子红富有强烈节奏感的弹奏,更获得了轰动效应。
苏州日报:在李仲康先生那里,你是怎么学评弹的?
金丽生:我当时跟师还是比较老的传统,老师基本不教,全靠自己听会,一共有三十回书,四五十万字啊。老师也没有脚本,只有唱词,唱词中间有点加白,说表是没有的。而且起先老师也没有给我唱词,就叫我听。一开始,我感到很困难,当时条件有限,没有录音机,就靠现场听,所以逼得我每一次听书都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恨不得每一句都把它印到脑海里去。
我听了第一遍后,就把整个故事基本掌握了。到听第二遍时,我就记层次,这个故事大概分几段,第一段讲什么,第二段讲什么。到了第三遍,就开始记具体的东西了。记了以后回去自己默,通过脑子想、默。默肯定是默不全的,但又不好意思问老师。为什么?因为他年纪比较大,身体不好,我怕影响老师休息,不敢问他。往往听到第四遍、第五遍的时候,就逐步地把我记的东西充实进去。有的实在记不住,就得问问老师。但基本是靠自己记、自己背,自己回到房间去想,实在想不全的才问老师,再通过下一个码头把它补充完整,就这样逐步把这个书背下来了。
苏州日报:这种看似原始又苛刻的教学方式,其实是最传统的,也是效果最好的。
金丽生:效果是确实好。为什么呢?用录音机记,它是死的;背剧本,脑子里老是这个剧本第几页第几行;靠听会,就是老师的活的东西印在我脑子里。所以我说的书、表演的人物就感到是活的东西,不是死记硬背的。当然它的困难比听录音、背剧本来得大,但它的印象特别深。所以后来我有整整15年没有说这部书,但把剧本一看,脑子里一下子全出来了,这就是靠听会的一种效果。你靠背书、背剧本的话早已忘得干干净净。
而且,那时的老师,一般都反对自己的学生去学别家的艺术,所以,许多有理想的学生,只能偷偷地去听别的演员说书。我的老师却鼓励我多学别人。能遇上这么好的老师,真是我的幸运。
苏州日报:你跟师以后是什么时候,在哪里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
金丽生:我跟老师学了8个月以后,一直到1963年10月,开始了我的单档演出。我记得当时我的第一个码头是吴江盛泽,当时是下午、晚上,一天说两回书。由于担心不太熟练,我就在每天早上书场没人的时候,在台上拿着三弦把当天下午的书先说一遍,上台以前再想一遍,就上台了。等下午场结束了,我又会把晚上要说的书提前演练一遍。相当于一天要说四回书,七八个小时。当时的我只有一个想法,要成为评弹响档,所以再苦也咬紧牙关。好在听众的反应还不错。而在我实践单档的一两年时间内,都是这样过来的。
长篇书目是评弹的根本,人才是评弹的核心
苏州日报:大家都认为你发展了“李仲康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能谈谈吗?
金丽生:“李仲康调”应该说是评弹界稀有的调,唱的人很少。因为与众不同,所以每到一地都有轰动的效应。多年来,我一直在演唱老师的唱腔,也一直在分析研究他唱腔的特点,为了吸引和满足听众,我的确做了点改革。但我自己清楚,有成功之处,也有不成功的地方。有时为了充分表达感情,会使演唱的节奏偏快,显得火爆。经过努力,应该说有点自己的演唱特色。我这个人是不保守的,我唱严调、陈调、蒋调都经过自己的消化,我唱陈调有时候用京剧的韵味糅合在里面,我觉得这样更能够抒发人物的感情;我唱的严调不是很正宗,但是严调的基本韵味没有改。还有《林冲踏雪》,我也没有完全按照蒋月泉、刘天韵的唱法去唱,而是根据人物的情感和自身嗓音的条件,局部作了一些改良。后来中央民族乐团给我配乐的时候,反响还是不错的。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过很多次,还出过唱片。
苏州日报:你的另一部代表作《秦宫月》是战国宫廷斗争题材,在评弹作品中比较少见,是一个不小的突破,请谈谈这部书。
金丽生:我说《杨乃武》的时间很长,它整个书情、结构我是比较满意的,但一个演员不能只靠一部书,需要补书来满足观众的需要。但听了好多其他书,我都不太满意,领导就跟我商量,说:是不是给你写一部书?写一部从来没有过的反映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前的一段故事。我就说可以试一试,就约请了周锦标老师来写这部书。他大概写了半年,基本完成了这个十多回书的长篇。我当时一看:剧情很能抓住人,也比较紧张,关子也很大,但这部书有一个缺点:太残忍。而且这部书太紧张,不够松,所以我进行了比较艰苦的改动。后来上海电视台录了我这部书,受到了很多听客的关注,至今在电视书场里播放过5次。
苏州日报:后来你做了苏州市评弹团抓艺术和业务的副团长,能讲讲这方面的心得吗?
金丽生:工作是大家做的,我可以介绍一下。我觉得长篇书目是评弹的根本,人才是评弹的核心,所以我们团坚持人才培养和书目建设“两手抓”,创造性地实施了“三个梯队”的培养模式。
所谓“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由已具备知名度的实力派演员组成,邀请老艺术家辅导排练,使他们在重大赛事和展演中提高声望;第二梯队由具备长篇说表基础的青年演员组成,对他们进行规范化教育训练,并创作排演中篇作品,让他们有脱颖而出的机会;第三梯队则由新学员组成,帮助他们完成从学生到演员的角色转换,一定要让他们打好基础,适应演出市场。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大家互相促进,有赶超的目标。通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三个梯队”的模式是正确有效的,问题是第二梯队还要更努力。
而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我们也狠抓长中短篇的创作演出,全团每年的演出场次高达6000至8000场,连续10多年稳居全国曲艺表演团体榜首。特别是我们主抓的中篇弹词《大脚皇后》,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创作奖、文华集体表演奖,开了全国曲艺界获文华新剧目奖之先河。其后又获得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江苏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篇组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集体二等功,苏州市评弹团也因此连续4次被评为省文明单位。
苏州日报:除了传承之外,你是如何传播苏州评弹的?
金丽生:2003年开始,我们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和苏州大学文学院搞了一个评弹鉴赏课,每个星期都有评弹名家去讲课、示范演出。这也是为了扩大评弹的影响,让苏州的学生都了解苏州评弹是中国曲艺园中一朵十分具有艺术魅力的奇葩。这门鉴赏课至今已持续20多年,选修学生达2万多人次。当然,我们也会去中小学做讲座,不过讲解的内容就会浅显一些。此外,我还去过河南省、浙江省的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上海师范大学,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无锡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等院校以及苏州下辖的各市、区去举办评弹讲座,每年都要去六七个地方讲课。
2017年起,我又受邀担任苏州吴韵少年艺术团暨苏州评弹传习社艺术指导,先后指导了7批8岁至12岁的孩子。目前,这些孩子已多次在全国少儿曲艺展演和省、市级少儿曲艺比赛中获奖。
苏州日报:现在的审美相比几十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你觉得苏州评弹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
金丽生:现在听众对评弹的要求比较高,希望你不仅是说唱俱全,而且希望你在台上有更丰富和精彩的表现手段,更要有新意。比如《约会》这个短篇,就有很多新意在里面,而且它的表现手法符合当今的时代潮流。我觉得现在还是要重视长篇书目的演出,因为长篇书目是说书人艺术提升的基础,也是吃饭的根本,是传承和发展评弹艺术最重要的演出形式。前辈们所创造的流派,以及他们的唱腔,都是通过长篇书目的演出而不断积累和创造出来的。但是现在新创造的有质量的长篇,太少了。传统长篇书目根据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也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拯救和创新,使之以新的面貌展现在舞台上,来满足广大听众的需求。同时,还要不断地创作一些质量好的中短篇书目。我也听了不少这方面的作品,都是跟现在的审美紧紧结合的。
但是评弹的改革和创新,一定要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现在有一些年轻人没有很好地继承传统,说表的方法、噱头、表演等还没掌握,就一门心思要创新,这种创新肯定是形式化的。评弹是语言的艺术,它只能是借鉴戏剧中好的东西融合到评弹的表演艺术中,而不能去走向戏剧化,否则就没有曲艺“一人多角、跳进跳出”的特色了。
人物介绍
金丽生,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师承弹词名家李仲康,具独特演唱风格,代表作有长篇书目《杨乃武》《秦宫月》等,曾获首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第四、第五、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苏州评弹比赛优秀表演奖,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化部长篇书目传承演出奖,江苏省艺术贡献奖,江苏省杰出传承人,江苏省曲艺专业最高奖“芦花奖”终身成就奖,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曲艺)等奖项,获得“新中国曲艺六十年突出贡献曲艺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