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通过知识普及、风险分析让他们保持头脑的清醒只是其一,对校园贷的监管更为重要。
近日,在苏州读书的小张被一家校园贷平台频繁催款近三万元,事实上,小张并没有拿到这笔钱。和小张一样被平台催债的学生已经接近一百人。根据调查,事情的原委是,学校一对大学生情侣创业,组织本校和周边其他学校的学生,以每个学生的真实身份信息分别在多个网络平台贷款,贷款成功后学生本人可以得到几百元的好处费。
为了一点小利,大学生们就随意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帮别人办贷款,陷入泥潭让人同情但这种非理性也让人唏嘘。这几年校园贷的话题不断,有大学生负债累累后无力偿还而自杀,随后更是曝出“裸条借贷门”,这些事件都把校园贷推上了风口浪尖。为了抢滩校园市场,一些贷款平台降低审核的门槛,甚至采用虚假宣传,比如零首付、零利率,但事实上陷阱多多。
利用贷款来消费或者创业,应该说,今天的年轻人比以往有了更多的财商管理知识和能力,但应该是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面对物质世界的刺激,面对不良网络借贷的诱导,一些人容易陷入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非理性。如何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一些大学生因贷款陷入泥潭的经历应该可以警醒更多的人。
校园终究还是一座纯净的象牙塔,这种环境滋养下的年轻人还涉世未深,他们的辨识能力、承受能力、应对能力都相对有限,所以,尽力通过知识普及、风险分析让他们保持头脑的清醒只是其一,对校园贷的监管更为重要。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校园贷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校园网络借贷的门槛,严格程序和审批,防止大学生的过度消费;另一方面要加强日常的监测,要对不良甚至违法的网络借贷说不,同时还要建立一种应急处理机制,为深陷泥潭的大学生指明路径。
□杨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