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宝哥哥”应有别样期待
时代变化很快,许多像徐玉兰一样的表演艺术家都先后离世。今天,人们在惜别“宝哥哥”时,更多也会有一种别样的期待。
前天,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大师徐玉兰去世。越剧《红楼梦》里的“宝哥哥”曾经风靡几代粉丝。网友在获悉消息后,都感到扼腕叹息:世间再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徐玉兰演的“宝哥哥”,粉丝为何如此为之倾倒?作为一名越剧艺术家,她的唱腔除继承越剧传统老调外,还广泛吸收京、绍、杭等剧种的声腔成分,具有高昂激越的特色,形成了韵味独到的“徐派”。
就在徐玉兰去世后,“宝哥哥”的唱词和视频等成为刷屏的内容,年老者怀想起过去收音机里传出的美妙曲调;年轻人看着手机顿感非同一般。人们在惜别这位表演艺术家时,更多还会回忆自己欣赏演出时的细节,对一个逝者有如此感觉,足见她在大家心中的位置。
众多粉丝怀念“宝哥哥”,无疑是对徐玉兰的表演艺术的最高褒奖。应该说,一个经典作品的出现,需要艺术家的长期坚守和反复锤炼。诚如徐玉兰自己所说的,《红楼梦》的拍摄,每个演员都认真到对每个“字”的推敲,制片者对每处布景细节也都精心设计。正是凭着这样的“工匠精神”,才打造出妇孺喜欢的精品力作。
时代变化很快,许多像徐玉兰一样的表演艺术家都先后离世。今天,人们在惜别“宝哥哥”时,更多也会有一种别样的期待。为什么现在越来越难出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为什么难出叫得响的经典性作品?表演者缺少对艺术痴迷追求的境界,也许就是一个主要原因。但也有人说,现代人的审美和欣赏口味变了,其实对任何艺术样式的精品,观众永远会追捧和点赞。
很显然,期待越剧等地方戏曲能涌现“名角”,最需要传承好执着于事业的精神。徐玉兰一辈子热爱越剧事业,就算在病房里,只要她醒着,开着电视99%是在戏曲频道、看戏曲DVD。老一代表演艺术家这笔精神财富,不可多得,值得好好继承和弘扬。
□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