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教育, 多算 违法“成本账”
□王鲁青
就像亮出酒驾、醉驾的“成本账”一样,多一些这样可感可知的违法成本交代,其实是在清晰地亮明法律的边界和底线,有助于让守法从一种外在的约束成为公众内在的自觉。
近日,江苏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发布今年以来查处危险驾驶案件相关情况: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办理危险驾驶案件9068起,查处涉案人员9068人。截至目前,已有3009人被判处刑罚,其他案件正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过程中。
危险驾驶,害人害己,当然要严惩。难得的是,江苏警方还特地向公众算了一笔酒驾、醉驾“成本账”:不仅将付出驾驶证扣12分,再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罚款1000元或约束至酒醒,吊销驾驶证,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追究刑事责任等直接成本,还将付出个人信用下降,影响个人的考核、升迁、录用、银行贷款等附加成本,如若发生事故,还将判处有期徒刑等人身自由成本。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升普法教育的水平和成效无疑是其中要义。有一个场景大家一定不陌生,那就是不少人在违法犯罪后,都会痛哭流涕地说:“没想到后果这样严重,如果早知道,绝对不会这样干。”类似的说辞背后,一部分人是明知故犯之后瞎说的逃责借口,还有一部分可能确实不知法,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误判了自身行为的后果和成本。因此,将违法犯罪的“成本账”一一列举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利害轻重,这是个不错的普法方式,可以调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进而更理智地做出行为判断和选择。
普法教育是项长期工作,施教者很容易老生常谈,而受教者也很容易耳起“老茧”,这就需要我们在普法过程中不断创新,更多走心。就像亮出酒驾、醉驾的“成本账”一样,多一些这样可感可知的违法成本交代,其实是在清晰地亮明法律的边界和底线,有助于让守法从一种外在的约束成为公众内在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