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疗机构, 消费信任从何而来?
□苏报评论员 杨仲
民营医疗机构赢得客户必须要发挥后发优势,做专做优特色,做好服务,做足规范,如此等等。而做到这些自强,首当其冲的是要克服一味逐利的短视心理,真正把做口碑、讲诚信当作赢得市场的不二选择。
近日,姑苏区发布了对辖区内不良执业记分的研究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自《苏州市医师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试行)》于去年11月实施至今9个月,姑苏区已经对20名医师进行了记分,而这些被记分的医师均来自民营医疗机构。
按理说,随着医疗市场的放开,国家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这是行业利好。中国的医疗市场那么大,相比于公立医院,民营医疗机构完全可以靠更灵活的运行机制、更好的服务、更有特色的专业来分得医疗市场的一杯羹。但现实情况是,民营医疗机构开始大量出现,但同时伴随的是良莠不齐和乱象丛生。
客观地说,民营医疗从公立医疗成功分流客户资源,本身不易,需要凭真本事,需要花费日久见人心的功力。不排除确实有那么一大批民营医疗机构是优等生,品学兼优,但是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民营医疗机构的坑人事件屡屡被曝光,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种固执的就诊心态或习惯也是造成公立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最主要原因。对于绝大多数患者而言,比起方便、环境好甚至是服务好,对医院、医疗水平的信任才是第一位的。
很可惜,在大多数人对民营医疗还没有形成足够的消费信任之前,一些民营医疗机构自己先乱了阵脚,虚假广告、夸大病情、篡改报告、过度医疗,等等,这些欺骗、忽悠行为的存在让消费者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质疑。可以想象,此次官方出具的真实数据——被记分的医师均来自民营医疗机构——更是印证了患者对民营医疗的担忧,不信任感更会加重。无疑,这会加重一种恶性循环:一些民营医疗机构越是门可罗雀,可能越会急功近利,把医诊当成一锤子买卖,“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更加凸显,整个民营医疗被置于不信任的状态。
民营医疗机构正陷入一种发展的阵痛之中,某种程度上这种境地来自自己的不争气。俗话说,有作为才会有地位。除了有关部门提高准入门槛、严把监管关之外,民营医疗机构如何自强非常重要。民营医疗机构赢得客户必须要发挥后发优势,做专做优特色,做好服务,做足规范,如此等等。而做到这些自强,首当其冲的是要克服一味逐利的短视心理,真正把做口碑、讲诚信当作赢得市场的不二选择。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空间很大,作为新生事物,需要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