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建筑市场拒绝“混客”
□苏报评论员金根
今后还可以借助各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让纪检监察、劳动保障、银行、环保等等更多部门和单位也参与进来,把监管的“千条线”集中到失信“黑名单”的“一根针”当中来,形成监管的合力。
建筑市场牵涉社会诸多方面,譬如容易滋生腐败,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高发领域,也是安全生产事故的多发领域,还是环境监管的重点领域之一等等。因此,让一个地方的建筑市场风清气正,健康有序运行,意义非凡。
即将于10月9日起执行的《苏州市建筑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明确9种情形将被列入失信“黑名单”,就是标明了建筑市场参建各方主体行为的高压线,触碰不得。
多年来,苏州建筑市场十分繁荣,建设项目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难度高、工期紧”等特点,成为全国各路建筑企业拼抢的重要战场。而苏州本地的建筑业也不弱,仅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企业就达1395家,去年全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高达1856亿元。
市场供需两旺,客观上也带来了参与主体良莠不齐的现象,十分有必要提高建筑施工市场准入门槛,完善市场清退机制。建立失信“黑名单”,正是完善这样的清退机制,从而拒绝“混客”浑水摸鱼。
而且,从失信“黑名单”内容本身来看,今后还可以借助各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让纪检监察、劳动保障、银行、环保等等更多部门和单位也参与进来,把监管的“千条线”集中到失信“黑名单”的“一根针”当中来,形成监管的合力。
此外,不妨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把“黑名单”与“短名单”制度结合起来。所谓“短名单”,指的是建立从业企业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向社会公布评价排名前列的企业,形成“短名单”,供招标人择优选择。
如果说,结合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将某些经营行为不规范、资质标准不到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是罚劣的话,那么“短名单”就是奖优了,是正向激励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