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平江路,美不胜收。市民和游客漫步古街巷,文化风情扑面而来——评弹博物馆内聆听评弹的吴侬软语;昆曲博物馆中触摸昆曲的传统古老……平江历史街区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更处处让人留连忘返。
平江历史街区作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具有2500多年历史,苏州现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今年4月以来,拙政园历史文化片区管理办公室采取了保护、恢复加传承的举措,在更好地留住平江历史街区老味道方面不断探索尝试。
保护:“网格化”管理模式
守护绝对保护区
平江路作为苏州最古老的街道,全长1606米,因紧临平江河而得名,老苏州都说“先有平江路,后有苏州城”,可见这条路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而之所以说是一个街区,是因其东起外环城河,西至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占地116.5公顷,集中了城内最密集的河道、桥梁和水巷。在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苏州城市总体规划中,平江历史街区被列为了绝对保护区,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护好老街的原有容貌,使历史文化气息得以保存,是拙政园片区在开展古城保护工作中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上周,家住平江路联萼坊的居民向正在开展日常巡逻工作的钮家巷社区综合管理工作站工作人员投诉,联萼坊内施工人员私自搭建了3面围墙,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通行,同时还在平江路上擅自开设了一扇门,对于古街的整体风貌造成了破坏。接到投诉后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将情况向拙政园片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执法二中队进行了上报。当晚,执法二中队控违组就到现场进行了实地查看,第二天一早便拆除了围墙,对于违章开设的门也要求限期整改。
今年7月31日,拙政园片区召开片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会,新设立了23个社区综合管理工作站,是在原娄门街道“联勤工作站”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社区基层优势,下沉城市管理力量,坚持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打造出“一支队伍、联勤联动、提前介入、依法处置、落实长效”的社区城市管理模式。
拙政园历史文化片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副书记蒋鹏介绍,社区综合管理工作站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施综合管理,“一是发动社区居民骨干、商户代表、志愿者组成网格管理信息员队伍,依托‘社区通’平台,及时发现和上报各类管理问题和线索;二是指挥调度网格内管理人员开展日常巡查,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有效解决问题;三是配合综合执法大队直属中队,定期对辖区内开展市场(食药品)监管、消防安全、安全生产、环境监察等专项检查、整治工作。”
在平江历史街区里,共分布着钮家巷社区、大儒巷社区、历史街区社区3个社区综合管理工作站,在日常巡逻工作中,一旦发现有破坏老街风貌的行为,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网格化”的管理模式,也为古城保护注入了新的能量。
恢复:中张家巷旧时风貌重现
位于平江路中张家巷的昆曲博物馆曾是全晋会馆所在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邻昆曲博物馆的中张家巷16号也曾是全晋会馆的一部分,却鲜有人知。“原全晋会馆由清光绪年间旅苏山西商贾集资构筑,成为了晋商们歇脚的地方,这处老宅历史上便是东耳房。”家住平江历史街区的老苏州曾北海讲述,中张家巷16号属全晋会馆产业,解放前亦为基督教八派之一的布道洗礼场所,墙的东侧依然有全晋会馆界石,走到老宅深处,还能看到原来的木结构和精美雕花。
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张家巷16号被用作了民居,分隔成了几十户人家。电线乱拉、穿院而过,安全隐患重重,不少居民更是将拖把倒挂着,顶在屋檐的瓦片上,这让不少历史街区的老苏州看在眼里、痛在心头。自苏州市政府下发《市政府关于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批复》后,平江历史街区老宅腾迁项目便立即进入前期摸排阶段,涉及超2000户居民,勘察范围超过40公顷。中张家巷16号,就是已经腾迁完毕的老宅之一。
平江历史街区老宅腾迁项目是姑苏区平江历史街区成片整治保护项目重要环节,也是姑苏区全力实施的古城保护示范工程的试点项目,其一期工程共包括中张家巷16号、24号、28号、29号以及横巷11号五个宅子,共计70户居民,2800多平方米。平江街道遵循居民自愿腾迁意愿,采取100%签约、100%腾房、100%交房的政策,进一步加快了老宅腾迁项目实施,同时也为改善古城区居民住房条件提供了便利,保护了居民个人利益。按照规划,经过修复保护后,这些老宅将再次向市民开放。
此外,因经济发展等历史原因而被填埋的中张家河,目前也正在恢复,其中一座历史桥梁“南张家桥”已经重现平江路,恢复后的中张家河将新开河道400米,新建桥梁四座。随着中张家巷河西段恢复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增加平江片区水体的容量,改善河道环境,对平江历史文化保护区水乡风貌的恢复、保护也有着重要意义。
据拙政园历史文化片区管理办公室城市保护建设处处长陈文伟介绍,古城保护示范工程平江片区示范工程将按照“苏式居住”和“全域旅游”功能定位,将历史文化街区、古建老宅、历史文物等连成一片,形成“大景区”格局。“我们将以中张家巷为基础,把整个平江历史街区打造成一个全域旅游的示范景区,使整个重点文物能有其整体性,展现它原本的功能分区。”陈文伟说道。
传承:“平江十二景”开启青少年文化之旅
今年暑假,家住拙政园片区的青少年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餐。7月初,平江街道科协组织辖区内23个社区的青少年举办了“平江十二景”古建筑模型(环保材料)大赛,从报名至评比,再到后期的展览,历时近2个月时间,跨越了整个暑期。在比赛中,主办方共收到了55组学生的报名信息,青少年们通过同龄人组队以及家庭组队的方式,以“平江十二景”为主题,采用抽签的形式确定出每个小组的模型制作名称,用环保材料动手制作建筑模型。上周,平江街道对15件获奖的作品在墨客园进行了展览。
“平江十二景”是深藏在平江历史街区的12处“原生态”景点,由庄祠桥梁、寺观会馆、园宅名居等不同特色的景点构成,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据了解,选择以“平江十二景”为素材举办这次比赛,一方面是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平江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青少年作为小辈,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经典。
不久前,来自平江街道北园社区的20余名青少年在社区的组织下参观了位于平江历史街区的灵迹司。曾北海给青少年们介绍,“灵迹司俗称疟痢都城隍、痢疾司堂,正殿阶前有“止疟泉”,传说饮此井水可疗疟痢。井上原有青石井圈,雕刻有“狮子滚绣球”,但在2003年被盗,移换成花岗石井圈。”灵迹司西边原是庙宇,文革时佛像被毁,才迁入三十多户居民成为了民居。
除了灵迹司,整个8月中,北园社区的青少年们还先后实地参观了楚胜桥、卫道香霭等平江历史街区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北园社区党委书记谈建平告诉记者,这样的文化活动是北园社区依托党组织为民服务而策划的“文化寻根之旅”项目,该项目自8月初启动后,截至目前已经组织开展了5次文化寻根活动,让青少年更直接地感受到了平江历史街区的文化氛围。
“无论是手工制作,还是实地寻访,都是拙政园片区为青少年提供的文化盛宴,也是古城保护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拙政园历史文化片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翟晓萍说,青少年是历史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因而片区以传承文化精髓为出发点,将古城保护的责任意识采用更接地气地方式传递给他们,希望他们为古城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保护、恢复、传承并举,这也预示着拙政园片区的古城保护工作将走向更纵深化、系统化、规范化、年轻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