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0件苏工苏作精品进京拍卖,历经6个多小时,成交总额达5600余万元,出乎许多人意料——
非遗拍卖,古吴轩缘何首拍即火
前天(12月25日),2024苏州古吴轩非遗艺术品北京拍卖会以不俗的总成交金额——5600余万元圆满落槌,6个多小时内,成交率58%。成立不到一年的苏州古吴轩非遗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首举拍卖槌,即取得这一成绩,超出了许多人的意料。
做非遗拍卖,当仁不让了
苏州古吴轩非遗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于今年1月成立。前天举行的北京拍卖会,是该公司将目光锁定在非遗艺术品拍卖领域的首拍。
有别于盘踞市场多年、持续火爆的文物艺术品拍卖,非遗艺术品拍卖在艺术品投资交易市场并非“大势”,尽管已在国内生根多年,但尚属可开拓空间较大的新领域。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文物是古代的艺术品,古董拍卖做的是存量;而非遗是当代的艺术品,非遗拍卖做的是增量。许多年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拍行就做过非遗拍卖,但都比较零散,当时也没有特别明晰的‘非遗’概念。”从事拍卖行业20余年的资深策展人冯义鹏告诉记者。
苏州古吴轩非遗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专门从事非遗艺术品拍卖的公司。冯义鹏说:“在此之前,没有一家拍行是取得过‘非遗拍卖’专门执照的。很显然,‘古吴轩’的目标相当明确,就是要以得天独厚的江南文化资源为依凭,专注去跑好‘非遗拍卖’这一赛道的。”
做非遗拍卖,苏州是当仁不让的。冯义鹏分析道,数百年来,苏州都是中国工艺美术品的高地,手工业生产涵盖刺绣、缂丝、金银器、玉雕、木雕、竹雕、漆器等各个门类。到今天,作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苏州,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的24个大类之中,仍拥有22个之多。“有这样的江南文化资源优势,苏州完全可以把‘非遗拍卖’这件事做得足够好。”他说。
近日落槌的这场非遗拍卖会也印证了这一点。与此前只涉及零散门类的非遗拍卖不同,2024苏州古吴轩非遗艺术品北京拍卖会是近年来苏工苏作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一次进京“整体展示”。正式开拍前,所有拍品在被誉为国家“藏宝阁”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预展,短时间内吸引逾4万人次观展。
展览开幕首日,一位家住北京昌平的资深藏家专程赶到现场“看货”。苏州核雕是他的心头好,“用苏州的牌子做非遗拍卖,在北京城里是能有一席之地的。”他斩钉截铁地评价道,“如果你们每次都能带着这些手工艺精品来北京的话,对我们这些藏家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进京这一步,精准对接了
苏州的手工艺精品,在北京找到了广阔的市场。
前天,北京北辰皇冠国际酒店的拍卖会现场,京城的一众买家热烈竞价,高潮迭起。拍品的最终成交价,往往经由多位买家多番竞逐,方才落槌。多件玉雕精品最终以百万元成交,包括核雕、苏扇在内的文玩小件也成为买家们激烈争抢的对象。
一件通体洁白、玉质温润、雕工浑然天成的和田籽料雕平安如意双耳瓶,从起拍价80万元,先是经过七八轮2至3万元的小阶梯加价,一路喊至100万元、120万元,最终在130万元处落槌。苏州刺绣研究所赵丽亚、赵承强、徐建华、吴曦绣制的四条屏风《楚水吴山万里春》从起拍价52万元竞拍,最终以60万元成交。小巧玲珑的千足金錾刻双龙纹手炉,起拍价18万元,经过6轮竞价,最终以24万元成交。
京城买家的热情,驱散了连续多日最低气温在零下七八摄氏度的严寒。携近500件苏工苏作精品进京这一步,显然是走对了。那么,在距离苏州千里之遥的北京,苏工苏作为什么会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呢?
这固然有其历史源流。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曾在《大运河漂来紫禁城》一书中言及:紫禁城的构建,离不开苏工苏作的精巧与丰饶。兴建故宫的材料、工匠,包括其中的文物藏品,许多都是从苏州顺着大运河“漂”到北京的。今时今日,北京藏家对苏工苏作的高度认同,也与数百年前皇家对苏工苏作的高度肯定一脉相承。也就是说,数百年来,凝聚着江南文化精粹的苏工苏作始终拥有着“手工艺精品”代名词的极高地位。
而如今的北京,不仅是世界看向中国的窗口,更占据着中国艺术品交易的绝佳区位和绝佳市场,正着力建设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样的北京,无疑为苏州“古吴轩”探路非遗拍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市场和平台。
与此同时,苏工苏作进京的这一步,也极具文化意义。清华大学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旅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非遗研究中心负责人陈赟冰指出:“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文化中心,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将苏工苏作引入北京市场,不仅可以宣传展示苏州非遗文化,还能够推动首都文旅产业经济活力。”
非遗市场化,路子走对了
“这次的拍卖会,很多拍品最终以高价成交,一方面反映了苏工苏作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市场对非遗艺术品的认可。”苏州古吴轩非遗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彰益说。
运用拍卖市场机制、拍卖非遗精品力作,为非遗发展开辟了一条有别于“政府输血”的新路。事实上,在这之前,苏州已经为非遗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布局久矣。集展览展销于一体的“苏作馆”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动作”。
2021年5月,历经5个月精心打造的“苏作馆”中国首店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初绽芳华,苏州首次将诸多门类的苏作精品集中展销。开业3年多,“苏作馆”中国首店逐渐汇集了20个苏作门类,300多件苏工苏作艺术精品和4000余件生活类衍生品。在进博会带来的巨大流量中,苏工苏作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立”了起来,询价者众,销售火爆,更引来兄弟城市学习效仿其成功模式。
随后,“苏作馆”逐渐从一个江南文化展览展销的空间,逐渐演变为一块以苏工苏作诉说城市文化的“金字招牌”。其门店由上海国展中心的中国首店,扩展至苏州的姑苏区、苏州工业园区等。今年年底前,“苏作馆”门店预计将达7家。
“市场化、产业化是苏工苏作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苏州文旅集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闾平贵说,打造“苏作馆”门店及品牌是希望苏工苏作的产品与时代相适应,充分与现代生活相融,要让苏工苏作成为生活的消费品、时尚的青睐款。
从以“苏作馆”为平台、对苏工苏作的展览展销,到如今苏州“古吴轩”的这场苏工苏作精品拍卖会,闾平贵认为,“这又是一种新的尝试,具有里程碑意义。非遗拍卖既为高端的精品找到了市场和买家,又让很多市面上不多见的、在老百姓可承受范围内的非遗艺术品,被大众知晓和了解,是十分有益的。”
与此同时,对苏工苏作精品进行拍卖,也能够让非遗传承人找到作品的市场定位,更精准地对接市场。苏州市职业大学石湖智库副理事长、教授陈璇说:“通过拍卖活动,非遗作品得以公开亮相,吸引了众多收藏家、投资者以及民众的目光。这不仅增加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拍卖过程中的竞争机制也会促使非遗作品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非遗拍卖还有利于推动苏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非遗作为文化产业一个分类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非遗产业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拍卖活动,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非遗领域,支持非遗项目的研发、生产和推广。”陈璇说道。(记者王敏悦)